交通環境是觀察一座城市、一個區域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
為全力迎接創城交通管理工作新考驗,聊城市針對當前市區存在的交通秩序問題,持續開展交通勸導、集中整治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一系列活動,重拳治亂疏堵,始終保持全城高壓嚴管態勢,全面優化道路交通環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優化升級
打造城區通行良好秩序
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綠波帶”,您聽說過嗎?它使用智能燈控技術,自動對道路上的若干信號燈進行協調,如果駕駛員把握好車速,就可以實現一路綠燈。目前東昌路、柳園路、興華路、振興路、衛育路、向陽路、光岳路、昌潤路、湖南路已使用“綠波帶”,減少停車排隊次數、優化車輛通行秩序的效果已初步顯現。
這是聊城市實施道路交通優化設計工程的一項新舉措。
為盡快緩解交通擁堵“頑疾”,去年以來,聊城市制定出臺了《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優化設計工程方案》。
最初的優化提升是從市區主干道東昌路改造入手的。借道左轉、提前右轉、渠化改造、人車分離彩色斑馬線……經常被大家提起的百貨大樓路口首先摘掉了“擁堵”的帽子,實現了華麗轉身。“以前三四個紅綠燈七八分鐘才過去不稀奇,現在高峰時段基本上沒有堵過,太爽快了。”開了5年16路公交車的駕駛員蔣師傅由衷地說。
成功的經驗迅速得到推廣。新增、改造的280處電警卡口設備、45處高點監控,74塊誘導屏正在分批投入使用。施劃彩色路面、可變車道、借道左轉、提前右轉……隨著道路交通優化設計工程的強力有序推進,柳園路、振興路等主干道主要路口交通秩序進一步改善,機動車通行效率提高了11.5%。“未來還將對市城區四環以內166平方公里道路交通進行優化設計。改造完成后,通行效率預計提高20%以上。”市交警支隊支隊長劉占軍介紹說。
文明出行
引領公共行為新風尚
行人車輛是城市流動的風景線,交通秩序是城市文明的折射鏡。
東昌路市醫院路口,日通行車輛1.2萬,行人1.3萬人。交警部門加大警力投入,增加路面執勤力量,重點圍繞亂闖紅燈、亂穿馬路、搶道亂行等突出問題,嚴格執法、形成威懾。通過對各條道路通行情況的分析,實施禁停措施,設置禁停標志。經過整治,市醫院路口秩序井然,違法停車現象基本杜絕。附近商戶陳先生說:“現在行人有了人行道,機動車道也很寬敞,整個地方很暢通。”
全市扎實開展“交通安全基層基礎提升年”活動,重拳治堵、治亂、治違,持續深化“平安行·你我他”行動,全面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截至目前,共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213.8萬余起,其中查處酒駕2591起、醉駕208起,查處貨車超載4萬余起,涉牌涉證2.5萬余起。
疏堵結合,勸禁結合,才能科學治理頑疾。聊城市在治亂治堵的同時,還重點搞好集貿市場、大型商場、廣場、醫院等公共場所周邊停車場的規劃建設,指導建設高規格的地下和立體停車場,切實緩解道路停車壓力。
“現在城區車好開了,機動車不再與人爭道,車輛也不敢亂停放,守法出行、文明出行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深入人心。”市民張淑英深有體會地說。
禮讓新風
鋪就城市的溫暖底色
城市因文明而美,更因每位市民的文明行為而美。
“禮讓行人,好樣的。”衛育路口時,市民范紅衛在斑馬線前主動停車讓路人先過,正在執勤的二大隊交警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您好,歡迎乘車!” 乘客搭乘公交車,駕駛員會熱情地迎面問候一聲。十佳公交車駕駛員邢瑞迎說:“我向乘客問好,傳遞了文明,拉近了駕乘距離。”
文明出行,永遠在路上。去年,市文明辦、市交通運輸局、聊城報業傳媒集團共同啟動了“十佳文明駕駛員(站務員)”評選活動,來自客運、公交、出租等行業的50名先進受到表彰。對照標桿、自我加壓,交通運營企業和從業者努力以優質的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助力創城工作。
一種文明秩序的形成,離不開有組織、有意識的引導和推動。聊城市還組織文明單位每月一次在城區開展“助力文明出行周”活動,市直74個文明單位、200名志愿者上崗,涵蓋東昌路、興華路、柳園路、昌潤路等48個主要路口。
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持續深入推進,火車站、汽車站、醫院、商場……自覺排隊、禮讓他人、照顧老弱病殘孕等正逐漸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感動每天都在身邊發生著。日漸濃郁的文明氣息融入城市環境,文明交通之花正在每個角落悄然綻放。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