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當比亞迪宣布為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發布“云軌”時,人們好奇的是:這個造車的要搞定堵車?從23年前要“搞中國自己的電池”,到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殺入汽車行業,現如今,“云軌”同樣備受關注。
從電池到汽車,再到新能源和“云軌”,
王傳福掌舵的比亞迪數次轉身,卻屢攀高峰。近期,王傳福參加央視《開講啦》欄目,回應了外界的“傳說”,以及被貼上的各種標簽,也聊到了夢想、抉擇、責任……
王傳福與央視《開講啦》欄目主持人撒貝寧
中國人不笨又不懶,不應該是這樣
回顧比亞迪的發展歷程,王傳福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希望企業能做大,不要倒閉。” 在企業實現高速發展之后,王傳福覺得企業要最大化地產生社會價值,“作為一個企業家,錢已經不是大問題了,更多想的是,通過產業來報國”。
王傳福談到產業報國
就民族汽車工業而言,“大而不強”是歷史遺留問題。作為自主汽車品牌的創始人,王傳福曾表示,“中國想成為科技大國,如果沒有自己的民族汽車工業,是名不副實的。作為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的一員,如果不能改變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車工業現狀,我們將羞愧難當。”
這次在《開講啦》,王傳福談到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激動地說道:“我們中國人不笨又不懶,我們不應該是這樣。怎么強大?靠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很勤奮也很聰明,我們也有能力,我們就要帶著這么一個理念,帶著這么一個堅持,走下去。”
在對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進行全盤分析后,王傳福堅信新能源車一定是風口之一,果斷大力布局,成為國內最早研發新能源車的企業,率先實現了轉型。應該說,正因為有“王傳福們”這樣的堅持和信念,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人先走了一步。
王傳福眼中的“責任”
當撒貝寧問王傳福,對自己的角色認定時,他說:“我首先是一個工程師,然后才是一個企業家。”在外界看來,技術出身的王傳福儼然就是“技術狂人”。
比亞迪有2萬多名研發工程師,這被王傳福認為是比亞迪最寶貴的財富。比亞迪也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最具創新的車企。在他心中,技術可以改變很多:改變生活,解決城市的痛點……
當今世界,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問題的緊迫性已成為共識。人類已經用了地球上差不多將近一半的化石能源,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只有30天。
此外,中國正好處在汽車的普及化和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一年有2000萬人口從農村走向城市。這兩個化的疊加,滋生了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在王傳福看來,企業家要去承擔這些責任,“比亞迪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我們知道社會的痛點,比亞迪怎么去改變?”
大力發展太陽能、儲能、新能源車以及軌道交通,是比亞迪給出的“答案”。有了太陽能和儲能,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并有效地儲存和管理清潔能源,而電動車可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王傳福甚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中國1%的沙漠面積,如果鋪上太陽能電池板,那么中國十三億人民的用電就解決掉了。
那擁堵怎么去解決?王傳福提出了新的思路:“中國人多地少,各個城市用于公路建設的用地有限,機動車年均增速達到15%,道路增速才1%,打造軌道上的城市才是真正解決中國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辦法。”
比亞迪云軌在銀川已投入商業運營
王傳福還說,外界認為比亞迪轉型跨度大,其實比亞迪轉型的跨度并不大,技術首先為戰略服務,其次才為產品服務,表面看跨度很大,實際整個技術、產業鏈是一脈相承的,并且都是解決城市問題。
比亞迪將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延伸到軌道交通領域, “云軌”就此誕生。這是一種定位為中小運力的軌道交通,建設周期和成本較地鐵大幅降低,可與現有的公共交通系統充分結合,形成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體化交通網絡,目前已經在銀川、桂林、廣安、菲律賓等地推廣。
尊嚴要靠自己爭取
當比亞迪在汽車按鍵上采用漢字標識時,有人斷言會影響銷量。對此,王傳福回應:“中國人要有骨氣和信心,中華民族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漢字,為什么不能用?”
除了汽車按鍵是漢字,比亞迪相關新能源車型也用秦、唐、宋、元等中國朝代命名,巧妙地將中國風融入到汽車血液中。
比亞迪“王朝”系列車型均以中國朝代命名,圖為“唐”100
“很多人說按鈕要用洋文標識,車才好賣。但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自信,也可能是錯的,我們就是這么走,錯了就錯了。” 在企業紛紛向市場妥協的時代,這是王傳福的抉擇。
王傳福在央視《開講啦》欄目談到對中國文化的堅持
在節目中,王傳福還談到了一個多年來讓他耿耿于懷的細節:“20年前我們做產品出口,要去國外。過海關的時候,要拿出一個返程機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學是什么感受?我當時的感受非常深刻,別人就是怕你賴在他們國家不走,很傷自尊,我們中國人的尊嚴要靠自己爭取。”這也許就解釋了,王傳福為什么話語里總是透露著一股民族自豪感,一種誓要讓民族汽車工業崛起的決心,一種堅持弘揚中國文化的倔強。
結語:
在王傳福身上,我們看到了執著、堅定、深遠的戰略眼光和社會責任感。
他一次次把自己從功成名就與習于安樂中分離出來,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讓比亞迪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痛點,一路引領中國制造向高端化、國際化邁進。
在能源危機、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困擾人類發展的問題上,我們相信以王傳福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家完全有骨氣、有夢想、有責任來擔當!
(新媒體責編:news2017)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