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網訊:11月26日,以“新時代、新文化、新生活”為主題,以“弘揚優秀品牌文化,引領中國品牌新時代”為宗旨的“第二屆中國品牌文化大會”,在地處龍山文化發祥地章丘的山東傳媒學院啟幕。本次活動由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主辦,山東傳媒學院國學院承辦。
“強調文化自信、文化立國、文化興國、文化強國,彰顯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邁進,凸顯了品牌文化建設的關鍵性;中國品牌日的設立,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品牌意識,吹響了中國品牌文化向世界進軍的號角。”在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董傳元看來,“在此背景下,探討新時代品牌文化建設相關問題,交流品牌文化建設經驗,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提供資鑒具有實際意義。”
基于以上共識,作為協辦單位的山東樂比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泰安家喻戶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德功黑陶藝術館給予第二屆中國品牌文化大會大力支持。中宣部老干部書記、原辦公廳主任薛啟亮蒞臨現場并作主旨發言。一批品牌研究專家、藝術家、企業家,高校師生、媒體代表,共計500余人參加了當天的活動。
薛啟亮在會上指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進入品牌經濟時代,全球市場各個領域的競爭已經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品牌競爭。擁有國際品牌的數量和質量,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而積極探索有效路徑和方法加強品牌建設,并充分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大力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具有積極意義。中國品牌文化大會的召開,是及時的也是務實的。
“建設品牌強國,打造品牌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特別重視文化的作用,是因為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沒有文化內涵的品牌自然缺乏生命力。倡導工匠精神、創新管理理念,融合現代工業文明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經濟社會形成有文化底蘊的商業價值取向,不斷提升中國品牌的文化品質勢在必行。龍山文化歷史悠久遺存豐厚,我們在此集會共同探討品牌發展之路,顯然有著象征意義。”知名財經作家范正利就品牌的文化屬性如是表述。
依托于山東傳媒學院國學院成立的“龍裔融媒體中心”“國學文化聯盟”“國學大講堂”在會上依次揭牌。山東傳媒學院國學院執行院長程鵬表示,將以本屆品牌文化大會的召開為契機,利用地處龍山文化遺址的區位優勢,與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一起把“龍裔”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
關于品牌評價機制,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玉崗認為,不能僅僅局限于其貨幣價值和規模體量,還要揭示有形資產、質量、服務、技術創新和無形資產等要素對品牌價值的綜合。比如,興岳食品董事長謝薈素以謙遜著稱,她自稱要做一個“小而精”“小而美”的企業。而興岳食品此次卻與銀座集團、海爾集團、浪潮集團、青島港、天之錦、惠發食品、諾安諾泰、泰安東易日盛、威海國資集團等企業一起榮獲“十佳魯商”。德功陶藝、瑯嬛文庫、山東尚舜文化傳媒、絲路金融文學等則成為本屆品牌文化大會的“知名文化品牌”。
與同類論壇只關注商業品牌不同,表彰藝術家無疑是本屆品牌文化大會的亮點。以著名詩人桑恒昌為代表,包括趙宇、趙曉舟在內的作家,包括朱崇昌、張京城、李線長、馮增木在內的書畫家,以及攝影家楊東,陶藝大師劉德功,設計大師吳秋全,獲得了“十佳品牌藝術家”稱號。
眾所周知,自從1928年發現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考古學家便將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龍山文化”即“黑陶文化”。德功黑陶是本屆大會的另外一個焦點,德功黑陶藝術館從此成為山東傳媒學院國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那些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的黑陶藝術品,堪稱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典范之作。
泰山國際品牌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董傳元表示,首屆中國品牌文化大會以“雙創”為重要議題,而探討品牌文化的“創新”將在今后一以貫之。加強品牌建設,將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反過來講,自主創新是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美譽度的根本途徑,也是企業加強品牌建設的有力支撐。“關注中國自主品牌成長,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升中國品牌競爭力,共同促進中國品牌做大做強,將是中國品牌文化大會應有擔當。”董傳元強調說。(王好鳳)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