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寧夏社科院2014年度科研成果暨寧夏系列藍皮書(2015)新聞發布會召開。自治區社科院從2001年開始編撰寧夏藍皮書,已走過十余年歷程,從最初只有一本“經濟社會藍皮書”發展到目前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反腐倡廉和智庫建設報告系列藍皮書,系統總結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并對未來一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分析,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文化發展
全區幼兒園比上年增加20.3%
2013~2014學年度,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86所,比上年增加37所。其中,全區幼兒園增加107所,比上年增加了20.3%。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分別減少61所、9所和1所,中等職業學校增加1所,高校數量保持不變。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有在校學生146.09萬人,比上年減少0.93萬人,減少了0.63%。
社會發展
20所幼兒園試點政府購買學前服務
固原市、興慶區、紅寺堡開發區和中寧縣開展了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試點工作,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在以上四縣(區)選擇20所幼兒園進行了試點探索。
全區老齡人口預計已達83.46萬人
截至2013年10月,寧夏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80.7萬,占總人口的12.2%,其中失智老人14.98萬,占老年人總數的18.6%。據測算,2014年老齡人口將達到83.46萬人,到202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97.17萬以上。
968戶申請生育“單獨二孩”
修改了《寧夏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正式取消了4年生育間隔期,并實施“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全區“單獨二孩”家庭申請再生育968戶,完成審批220戶。
去年企退人員人均增加養老金207元
寧夏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連續“十連調”,2014年人均增加養老金207元,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為2178元。2014年,寧夏統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每月每人為85元,靈武市最高,每人每月135元。
全區1.3萬人享受大病保險
截止到去年9月底,全區大病保險參保人數達462萬人,大病保險基金收入1.16億元,享受大病保險待遇人數為1.3萬人,1.8萬人次。單人最高支付28.47萬元,單次最高支付16.6萬元。
銀川經濟
消費品零售額鄉村高于城鎮
2014年,銀川市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億元,同比增長10%。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鄉村增速快于城鎮。
輕工業增長快于重工業
去年1月~11月,全市完成輕工業增加值84.44億元,同比增長17.2%,完成重工業增加值342.34億元,同比增長9.0%,輕工業增長快于重工業8.2個百分點。
第一、三產業快速增長
銀川去年1~11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25.74億元,同比增長22.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53億元,同比增長87.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77.57億元,同比增長6.6%,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30.07億元,同比增長21.5%。
反腐倡廉
全區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367個
2012年八項規定頒布實施以來,自治區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367個,處理相關負責人889人,其中,給予黨紀處分127人。公開曝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服務行業工作人員紀律松弛,庸懶散奢等典型問題263個實施責任追究75人。
去年前11個月全區受理信訪件5649件
2014年1月~11月,全區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信訪件5649件,初核線索1818件,立案718件,處分684若,其中移送司法機關40人,分別比2013年同期上升48.08%、52.01%、40.51%、35.18%和66.12%。
全區查出在編不在崗人員2361名
去年,自治區共查出在編不在崗人員2361名,開除、辭退351名,開展“會所中的歪風”和“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配偶經商辦企業”清理活動,對376名領導干部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進行清理,查處違規人員7名,清理整改7家具有會所性質的經營場所。
銀川去年查辦處級干部13人
2014年以來,銀川市查辦處級干部13人,查辦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多任“一把手”在5年時間內,不經過招標,直接對70項標的在2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直接指定施工方案,原局長張某已移送司法機關;查辦了銀川市某學院副院長張某違反財經紀律,濫用職權,已移送司法機關。
兩個重要建議
建議在我區實施普遍二胎生育政策,該政策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和人口老齡化問題,賦予公民平等生育權,優化人口地區分布,穩定各族人口比例。
建議全面放開個縣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石嘴山等中等城市限制,合理確定銀川市等大城市落戶條件。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時間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