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一直是中國車市的真實寫照,如今這一車市現象仍在繼續演繹。根據亞市最新對北京車市的統計,9月份新車交易3.92萬輛,環比、同比下滑趨勢進一步縮小。同期全國車市的數據也顯示,9月份經銷商賣力促銷,乘用車單月銷量實現了234.26萬輛2017年全年高位,與去年同比增長率為3.27%,年底銷量增長勢頭明顯。
亞市市場人士認為,臨近年底,在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減按7.5%的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12月31日到期的車市大環境下,各車企已經做好準備沖銷量,消費者購車熱情開始被調動,四季度車市銷量或將迎來一個小翹尾。
四季度仍會是“負增長”
實際上,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國家對購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的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政策實施以來,每年臨近年底,車市都迎來一個增長的小陽線。
2015年政策實施當年的10月份開始,整體市場銷量環比和同比連續三個月保持增長,產銷量雙雙超過260萬輛,創歷史新高。其中12月份更是達到了278.55萬輛,同比增長15.39%。其中乘用車12月份銷量銷售244.21萬輛,同比增長了18.27%,創歷史高位。
2016年,年底臨近政策到期,9月份開始,車市進入新一輪增長高峰,其中乘用車9月份銷量達到226.83萬輛,環比增幅達到28.94%。10月至12月單月,銷量分別達到234.41萬、259.0萬和267.23萬輛,再創歷史新高。
回過頭來再看2017年,年底政策即將到期,車市或將再次迎來2017年全年增長的小高峰。但是,由于政策力度持續減弱,這輪“小高峰”不大會超越2015年、2016年年底的實際市場表現,因此銷量同比可能會是“負增長”。
經銷商補貼促銷作用大
2017年年底車市小高峰已經表現出種種跡象。金泰負責雪鐵龍品牌的總經理劉波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他們最近連續參加了幾次戶外車展,效果可見一斑。從車展現場來看,多款新車上市加上政策臨近到期,購買人群的積極性已經被調動,流連各展臺的人數普遍增加,不似年中車展中很多消費者看車為主,只是關注類似大眾、豐田等個別品牌。劉波說:“東雪天逸上市一個月來,門店訂車已經達到40輛,年底之前,我們有信心單店訂單超過100輛。”
在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經銷商們對于年底車市信心十足。亞市相關人士說:“今年的金九銀十像是車市的一次預熱,廠家及經銷商早已調研車市動向,伺機推出符合市場的商務政策,特別是上半年表現不好的廠商,近期銷量都有所回升。”據透露,上半年一直落后奔馳、寶馬的奧迪,給經銷商單店的補貼額度達到1200萬元,7月份后開始銷量穩步回升,6月份豪華品牌三強BBA的排序(奔馳、寶馬和奧迪)回歸到之前ABB排序,讓奧迪經銷商對車市充滿了期待。
實際上,進入7月份之后,不僅神龍汽車的標致雪鐵龍品牌,包括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都有所回升,普遍對于年底的預期充滿信心。從1-9月份的統計數據看,中國品牌乘用車和德系、日系、美系乘用車1-9月的銷量分別為735.52萬輛和352.94萬輛、305.39萬輛、209.09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日系乘用車在銷量表現上呈較快增長,德系和美系增速略低。
四季度沖量是關鍵時機
對于廠家而言,因為普遍看好年底的市場表現,因此在產品排期上大大提前。比如東風雪鐵龍天逸、北京現代IX35、北京現代瑞納、福特翼虎、福特銳界等車型都提前上市,以便從生產等方面做好準備應對年底銷售高峰。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目前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市場特征已經特別明顯,消費者普遍對于新上市的車型和豪華品牌購買意向明確。今年全新途觀L、別克GL8等新款車型普遍在加價銷售。臨近年底,這些車型已經開始積極準備產能沖擊銷量。同樣豪華品牌在一線城市換購比例超過了40%,這從近期豪華品牌銷量持續增長可見一斑。普遍認為,12月31日購置稅優惠政策即將結束前,車市即將迎來一個銷售小高潮。所不同的是,這次車市的增長數量不會太猛,但是增長質量要好于2015年和2016年年底。
當下,所謂“金九銀十”雖然已經不那么“金”,也不那么“銀”,但是車市確實正在向常態化形態轉變。對于各廠商而言,未來只會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