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環(huán)保監(jiān)管風暴目前主要影響一二線城市,隨著全民參與環(huán)保監(jiān)管時代的到來,未來任何地方開維修廠,恐怕都面臨環(huán)保合規(guī)壓力,黑暗路邊店時代正在結束。
2017年對很多從事汽車維修的朋友而言可謂流年不利,過去三年獨立后市場被互聯網O2O洗劫之后,勉強撐到O2O們倒閉轉型,本以為苦日子過去了,但隨之而來的環(huán)保高壓正在讓經營多年的大量中小汽車維修企業(yè)受困于成本,不得不轉(guan)型(men)。這場環(huán)保監(jiān)管風暴目前主要影響一二線城市,隨著全民參與環(huán)保監(jiān)管時代的到來,未來任何地方開維修廠,恐怕都面臨環(huán)保合規(guī)壓力,黑暗路邊店時代正在結束。
但活下來的大中型維修廠好日子就要到來么?答案恐怕沒有這么簡單。最近一二線城市已經熬了一年的維修廠經營業(yè)績并沒有好轉,一些原本經營業(yè)績不錯的連鎖維修企業(yè)也在裁員,小店關閉,大店裁員,年底本應是維修企業(yè)的旺季,然而進店量增加,但客單價并沒有增加,車主的修車需求去哪了呢?
這個每個地方每個商圈都有不同,但從本質上看,中國的人口并沒有顯著增加,有旺盛出行需求的人口并沒有顯著增加,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隨著公交地鐵便利性增加,隨著滴滴等共享專車出行方式的增加,駕車出行需求并沒有顯著增加。對于大量以政府事業(yè)單位大型國企的公務用車為基礎業(yè)務的大中型維修企業(yè),未來幾年的基礎業(yè)務顯然會進一步萎縮,因為這些機構的公務用車會大規(guī)模銳減,有些甚至會到零。
可以預見,未來,雖然汽車保有量會進一步增長,但增量的分布和結構并不是過去20年的那種,以過去20年的后市場經驗擴大產能、提供服務的模式已經走到頭。雖然旁邊的黑暗路邊小店關門了,但大中型維修企業(yè)經營狀況也不會好轉,車主的需求去哪了?
第一,事故車的總量并不會顯著增長,以往泡沫化的事故車維修需求現出原形。這個我不深入解釋,包括CCC在內的保險科技公司都已經在推動維修定損的智能化,人太平三家保險公司都在上線基于人工智能的理賠反欺詐系統,這些系統會進一步壓縮泡沫化的維修需求,車主靠保險理賠款修車的空間會越來越小。隨著各地道路標準的提高,隨著車輛主動安全系統配備率的提高,交通事故的總量必然是減少的,按照美國的經驗,未來10年中國的事故車的總量也會逐步下降,這會直接導致事故車維修需求的降低。過去20年虛增的維修廠在未來10年會大幅減少,這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毫無疑問的是,在環(huán)保合規(guī)和維修技術能力方面,中小維修企業(yè)會率先關門,大中型維修企業(yè)會活下來,但這些必然都得以后臺具備供應鏈和運營管理能力為前提。
第二,車企和4S不會坐以待斃,尤其是新車銷售利潤下滑的情況下,4S會通過降價、促銷、用戶關懷等全方位把用戶吸引回4S店,同時,更多4S店會通過與保險公司協商,降低保險手續(xù)費,要求4S引流更大比例事故車回4S店維修。這些在未來幾年會更顯著,尤其是事故車減少的情況下,4S必然會用自己的資源換更多的事故車回流。考慮到新車保費對保險公司的利潤貢獻更大,即使是排名靠前的保險公司在這個方面的談判空間也并不大。
第三,在O2O的刺激下,4S和大中型維修廠的維修效率都在提高,原本需要幾天交車的業(yè)務,現在都是當天完成,這導致更多維修業(yè)務被聚焦在少數維修企業(yè),即使更多中小維修企業(yè)應該環(huán)保關門,也不會影響車主的維修需求。未來幾年,車企都會啟動維修車間的智能化升級,這會進一步提高4S的維修效率。
第四,汽車保有量的增長主要在三四五線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大城市的保有量基本已經飽和。無論獨立后市場還是售后服務需求,真正有增量的是三四五線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但那些地方的用戶密度要支撐大中型維修企業(yè)的盈利非常困難,一個鎮(zhèn)子恐怕養(yǎng)不活幾家汽車維修企業(yè)。車企的渠道下沉很快會占領這些市場,當地的獨立維修企業(yè)恐怕也不會占便宜。
未來幾年是后市場、車險公司的淘汰賽,仍然拒斥互聯網,仍然拒斥運營效率升級的店,無論多大,都會被歸類到路邊店。在一線城市,那種黑暗餐館已經越來越難生存,在北京上海這些城市,餐廳無論大小,在基礎設施和衛(wèi)生條件方面都在超越“金拱門”,毫無疑問,接下來修車店如果不能在基礎設施和現場管理方面超越4S,車主憑什么會光顧呢?價格便宜的同時,還得保持技術服務水平超越4S,做到這一步才有未來,你做不到,不意味著別人做不到。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