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專業為地方政府和城投平臺提供深化金融服務的企業,政信投資集團利用自身和聯盟(政信產業聯盟)成員的工程優勢,同時為客戶提供F+EPC和EPC+F的咨詢和相應業務服務。對此,我們專訪了中國通廣董事總經理、政信投資集團副總經理范宗杰。
問:F+EPC業務和EPC+F在行業中產生的背景是什么?兩種業務有什么本質區別?
答:EPC(Engineering Procure Construction)就是我們稱的“交鑰匙工程”,也就是設計、采購、施工安裝全過程,并且負責試運行,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程以及造價方面全面負責。F是指financing,EPC加上F就是帶著融資。融資在前和融資在后有很大的區別。根據《政府投資條例》的規定,政府投資項目不允許施工企業墊資,因為會增加隱性債務,增加短期債務的額度。對于此類業務,我們在合作過程中規避直接墊資。
所以F+EPC模式適合一些不是純粹財政支出的項目。這一模式更能發揮工程總承包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結合,將減少設計變更,降低協調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相比傳統EPC模式來說,具有項目推進速度快,經濟指標好的優勢;相比PPP模式來說,具有項目合作周期短、資金回款快的優勢。而EPC+F即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融資模式。現在的工程投資對投資需求不斷擴大,并且要求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集成,且工程公司之間的競爭激烈,誰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誰更能中標,于是承包商與業主尋求非常規的合作方式,先建后融資這種模式即EPC+F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例如現在經常被運用的“EPC+延期支付”模式,在施工過程中業主可以支付部分或者不付進度款,待工程建成后業主分期付款。由于項目建設的周期較長,承包商所需進度款可以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融資,對于具有明確還款來源和未來現金流穩定的項目,可通過項目融資的方式進行募資,還可以通過ABS(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現在比較流行的公募REITs就是這種合作形式的延伸。
問:當前國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有收益的公共服務類項目投資,統稱為PPP模式,然后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具體合作模式,您認為哪些類型的項目適合EPC+F模式?
答:我國經濟從90年代至今出現了30年的高速增長,這30年也是基建的高速增長期,隨著國家級的重大工程和省市級重大項目收官并發揮出強大的經濟價值,我國的基建也逐漸走向存量時代。過往的重大項目絕大多數都是政府(央地聯合)投資,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建設,包括“十四五”規劃中的102項在建項目也都是政府投資,但是長期以來,對于很多縣鄉級的發展缺乏資金支持,因此發展也相對滯后,這些項目算不上重大工程,但也都是關系當地民生福祉,涉及到市政、醫療、健康、生態、園區建設等,比如城市的雨水污水地下管網建設,給排水管網,景觀河道治理,城市新區的各類民生配套等,這些工程的建設工期本身就不能過長,否則會影響使用,所以從設計到施工安裝的過程相對大工程較少,項目費用相對也不是很大,一般在千萬到億級,資金籌措難度不大,對于地方城投平臺和地方政府來說,債務壓力不大,因此適合EPC+F或者F+EPC的模式。
我們從近幾年的一些項目可看出這兩種模式很受歡迎,比如麻城的城鄉道路建設項目、一些城市的新區片區開發建設項目、重慶市合川區的信息產業城園區生產及服務型配套建設項目等。
問:無論F+EPC還是EPC+F,這里面的風險如何控制?
答:無論哪種投資,只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關鍵是各方有沒有科學的風險管控機制。首先,我們在篩選項目方面就是只選擇具有公益性質的基建類和民生工程,同時我們在進行項目投資選擇時所看中的關鍵要素是融、建、管、還這四個主體是否都具備國資背景。
這也是我們選擇項目的基本標準,也就是地方平臺公司作為融資主體和還款主體,并且選擇有資質的國資建設主體和管理運營主體。因為在我們看來,公共服務類項目是政府為當地百姓提供的服務設施,代表著政府的公信力,其強關聯的城投平臺是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抓手,因此其公信力也是不可置疑的,有這兩點保障就能保障項目在政策上的正確性,從而能夠順利落地。這也是我們集團立足政信業務八年來總結出來的共識。
所以說,從風險的角度來看,還是看項目的屬性是公益的還是商業的。無論是EPC+F還是F+EPC,在確保政府不違規舉債的前提下,都是可行的。過往幾年,這兩種模式在市場上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也有值得思考的教訓。我們集團也在不斷總結出成熟的合作范式,并將其標準化為流程,比如“72+2”道風險控制流程。總體來說,不管是社會資本方還是城投平臺,還是參與融資的資管機構,在參與公共服務類項目合作中都將誠信作為首要前提。我們國家從2016年就頒布了關于領導責任的倒追機制和終身追責制,我認為這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
(新媒體責編:wan12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