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內地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10億輛,其中私家車有1.7億輛。清華同衡供圖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陳建)剛剛發布的《2017中國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截至去年底,內地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10億輛,比2016年凈增1500萬輛。若把這些機動車首尾排列,可繞地球23圈。其中,私家車保有量突破1.70億輛。以汽車保有量計算,全國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成都、重慶。
進行中的2018第六屆清華同衡學術周發布了停車白皮書。舉辦學術周的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是內地頂尖的城鄉規劃設計單位,也清華控股旗下人居環境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中國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發布全國主要城市汽車保有量排名,北京、成都、重慶居前三甲。清華同衡供圖
1.7億私家車何處停放?
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內地總共3.10億輛機動車中,汽車有2.17億輛;新能源汽車約153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0.7%。私家車保有量超過1.70億輛。
通常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收入超過2000美元后,小轎車便進入家庭。
在清華同衡學術周靜態交通分論壇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趙一新指出,截至去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17億輛,38年中增長158倍。與此同時,城市建成區的面積只增長6倍。城市空間有限、土地資源有限,是停車難產生的主要原因。大量采用自動泊車機器人,可節省停車空間40%以上;裝備智能化付費系統,可將平均取車時間縮短到120秒以內。廣泛應用智慧停車技術,節省空間、節約時間,將為停車行業發展提供良好前景。
白皮書顯示,在內地主要城市中,北京市的汽車保有量最多,為564萬輛;其次是成都452萬輛、重慶371萬輛;第四位是上海,359萬輛;第五位是蘇州,355萬輛;深圳排在第六位,322萬輛。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高級工程師李爽認為,對于大都市來說,限制機動車總量是唯一途徑,也是解決交通擁堵的主要手段。
北京:車位利用不充分
白皮書顯示,2017年,北京市汽車保有量564萬輛,但登記備案的停車位總數只有206萬個,停車場總數6967個。這些停車位分布在北京二環內的有6%;二環至三環的車位占13%,三環至五環的車位占35%;五環外(城區)車位占14%,五環外(郊區)車位占32%。
北京市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穆屹稱,調查發現,北京市停車位其實超過380萬個,其中一半以上位于居住區內,另外約四成屬于公共建筑類車位。
穆屹指出,在北京,停車難的同時,停車亂、車位利用率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例如在一些居住區,居民停車占用消防通道,導致火災發生后難以全力施救,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夜間,公共建筑停車場大量閑置,利用率還不到40%。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備案的停車場有6000多家,而相關停車管理公司超過4000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運營管理分散混亂,服務標準不統一。
5月1日,《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開始實施。條例要求,嚴格控制首都功能核心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機動車保有量,建立機制、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條例規定,道路停車收費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收入全額上繳區級財政,并定期向社會公開。
深圳:路邊車位全聯網
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汽車保有量321.79萬輛,停車位總數191.6萬個,停車場總數10297個。深圳市66%的停車場全部對外開放,另有15.5%的停車場部分開放;不開放的停車場只有18.5%。停車場計費方式中,人工填單的占24.5%,刷卡占45.5%,射頻識別比例高達30%。
出席清華同衡學術周靜態交通分論壇的專家認為,深圳市路邊停車管理經驗值得借鑒。深圳把全市所有路邊停車位定位、編號,市屬的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搭建統一業務平臺,實時顯示每個路邊車位的使用狀態。平臺管理全部聯網,用戶使用APP預約車位,大量減少現金交易,甚至還可以后付費。
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個一線城市中,深圳的停車位缺口最小,上海缺口最大。白皮書顯示,上海汽車保有量469萬輛,停車位總數64.7萬個,停車場總數2764個,停車位缺口404.3萬個。
白皮書是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靜態交通所、創新中心共同完成的。靜態交通所所長王婕稱,白皮書的制作,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交通港航發展研究中心、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單位的支持。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