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車操控安全性最好?什么車最舒適?這似乎是每個購車消費者都會考慮的問題,可是,答案究竟是什么,卻鮮有標準答案,行業內外各種層出不窮的評測也很難給出具有說明力的回答。如今,專業公正的答案有望出籠。
6月4日,中國消費者汽車駕乘指數(以下簡稱“駕乘指數”)體系框架在重慶發布,這項由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和中國消費者報社結合專業測試評價和消費者關注熱點所做的研究,有望對汽車駕乘操控性和舒適性給出最專業權威的指數評價。
消費需求升級渴望專業權威的評價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汽車產品(含零部件)投訴分別為18863、15247和20474件。其中,汽車質量類投訴分別占總投訴的30.5%、23.43%和20.4%,呈逐年降低趨勢。但是,產品性能類投訴占質量類投訴的比重分別為18.61%、32.58%和44.94%,增長趨勢明顯,表明消費者對汽車產品性能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國汽車消費者維權意識在提升,汽車產品及服務總體質量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正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陳奕輝所言,消費水平的提升背后,中國消費者也更加關注汽車質量,要求車輛有更好的操作性、舒適性,而目前國內并沒有形成良性的反饋、評價機制,可以幫助廠商更好的提升車輛駕乘性能,給消費者權威的評測信息。
“國內各車企往往對各自產品進行單獨調校,缺乏行業統一評判標準,汽車產品的綜合性能參差不齊。”中國汽研董事長李開國強調,只有統一評價標準,進行專業公開的測評,才能更好的方便消費者了解車輛信息。也之所以,駕乘指數應運而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強調,希望借助中國汽研在汽車測試評價方面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能推動駕乘指數的公正性和科學性,能真正為引導消費服務。“希望能通過我們的研究,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專業參考,并創建消費者端與車企良性反饋機制,為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指導。”中國汽研副總經理周舟表示,駕乘指數還將向更廣闊范圍延伸,為相關管理部門市場監管提供參考。
李開國指出:“駕乘指數體系和規程的完善是一項立足于服務消費者和促進汽車產業升級的系統工程,我們將秉承開放合作的原則,通過吸納消協組織、中國消費者報社、整車企業、汽車經銷商等社會各界的寶貴意見,持續關注消費者的切實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汽車駕乘性能信息數據,引導消費者理性購車。”陳奕輝則表示,隨著駕乘指數體系研究的不斷深入,圍繞駕乘指數相關數據的不斷公開,消費者知情權會得到更有力的保護,有利于消費者更理性地購車,也促進車企提高整車質量與駕駛體驗,實現健康發展,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四大維度全面評測車輛駕乘舒適性
據了解,駕乘指數體系主要包括駕乘舒適性(Comfort)、駕駛性能(Driveability)、操控安全性(Safety)以及消費者評價數據(Data)四個維度。其中,駕乘舒適性是廣大消費者選車、購車時最關注的指標。“對消費者而言,好的乘坐舒適感受就是如履平地、深海級靜音。”中國汽研商用車檢測部部長王紅鋼表示,駕駛性能是消費者開車過程中最直觀感受到的基礎指標。操控安全性則作為加分指標,用于突發情況下,考量車輛的車身穩定性和車輛抗側翻性能。上述指標都在客觀測評的基礎上,增加消費者評價數據作為調控指標。整個測評工作以客觀測試為主、主觀評價為輔。
駕乘舒適性客觀測試主要包括空間性能和NVH兩部分,主觀評價方面從車輛異響和啟動、運行感受進行評價。駕駛性能客觀測試主要是汽車的動力性能和制動性能兩部分。動力性能的評價指標為汽車起步加速和超車加速時間。制動性能分為冷態制動和熱態制動,冷態制動主要是考核車輛的制動距離,熱態制動主要是車輛制動時的抗熱衰退性能,借鑒德國AMS測試標準。駕駛性能的主觀評價主要包含加速性能、直線行駛、制動性能和換擋平順性四個部分,是對客觀測試的補充。操控安全性方面,車身穩定是從緊急避障和ESC試驗兩方面評價車輛的靈動性,抗側翻性能則借鑒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標準。好的操控感受就是人車合一,因此操控安全的主觀評價包括車輛的彎道性能和移線變道兩個部分。
消費者購車養車時,對駕乘舒適性、駕駛性能和操控安全性有著不同的需求和見解,因此駕乘指數主要通過對汽車消費者開展問卷調查,收集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使用滿意度和投訴兩部分數據,根據數據優化評價規程,調整各評測維度的指標權重。王紅鋼表示,駕乘指數體系框架的發布,標志著中國消費者汽車駕乘指數頂層設計已完成。
據了解,中國汽研駕乘指數團隊將篩選消費者關注度高的車型進行體系驗證研究,并于今年9至10月發布V1.0版評價規程。V1.0版評價規程實施后,研究團隊將根據選車原則進行測試評價。預計2019年年初,發布中國消費者汽車駕乘指數第一批評價結果。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