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與交通出行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深化,通過新技術來提高交通效率迫在眉睫。日前,在第18屆COTA國際交通科技年會(CICTP2018)上,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教授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從學校教育與企業發展兩個角度,將汽車和交通產業的變革趨勢進行了梳理。
在楊殿閣看來,本屆年會是首屆由汽車專業院系主辦的COTA國際交通科技年會,這本身就體現了很大的變化趨勢。而汽車新四化到來以后,整個交通出行的方式都會發生改變,這無形中將汽車與交通兩個行業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融合中,汽車與交通行業的人才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
人才培養難符行業需求 汽車教育變革勢在必行
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問到“汽車和交通兩個專業是否會有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交流與知識共享”時,楊殿閣教授表示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隨著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進行,汽車行業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并且這一變化不僅在中國存在。
“我現在也是全球汽車工程師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聯合會前兩天發了一封郵件過來,說現在發現全球所有的汽車專業培養出來的人已經滿足不了當前汽車行業的需求了,”對此楊殿閣分析道,“汽車不再是單純的機械了,它是一個智能的集合體,是網聯的,是跟交通融合到一起的有機體,所以,這個情況下需要的知識結構就不僅僅是傳統機械了。”
調整知識結構,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調整學校的教學結構。“清華大學目前在做嘗試”,楊殿閣介紹道,“我們原來車輛工程人才培養,都是基于傳統的機械工程,但從去年開始,招生時就有三分之一學生專門放到了電子信息大類里面去了;不僅如此,機械大類的課程也做了調整,增加了很多電子類的課,連基礎的數學教學都改變了。”
“但是,這個調整非常的難,”楊殿閣感嘆道,首先學校里面的調整就很難,而到了社會上同樣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比如按照目前標準,車輛工程專業電子信息方向的人才就拿不到教委的車輛工程師認證——可喜的是,汽車工程學會目前已經意識到并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
不僅是車輛工程專業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交通專業也一樣。傳統交通就是道路,橋梁管理等傳統的交通管理系統,而現在,車變得智能了、網聯了,交通系統也會發生變化,這一專業學生所學的東西也會發生變化。楊殿閣總結道:“可能將來會先涉及到車輛和交通兩個專業的內部調整,同時,因為二者在深度地融合,所以我認為將來車輛跟交通是會融合到一起去的,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自動駕駛切忌激進論調 傳統企業發力需腳踏實地
智能網聯和共享汽車能夠切實提高每輛車的交通效率,這毋庸置疑,但汽車智能化與自動駕駛的實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楊殿閣認為,直到2030年才有可能在專用卡車、專用清掃車等領域實現L4到L5級的自動駕駛,而民用車需要的時間則更長,“所以,把這個事情說的很激進的,都是為了融資需要,”楊殿閣笑道,“汽車真正要實現這個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在車本身的技術上,整車架構,整車電器智能化,包括車輛感知能力、決策能力、控制能力,還以及高精度的數據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都要跟著改變才可以,這個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楊殿閣認為,在這期間,傳統汽車企業不需要因為自動駕駛的過度炒作而焦慮。“對于傳統車企來講,還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把這個路走好,”楊殿閣表示,一些基礎的準備,如整車高精度數字化控制、車內元件工作狀態的實時在線監控等工作,是實現高級別無人駕駛必不可少的,也是目前整車制造企業的發力點。
“對于車企來講,這個改造完了以后,下一步做什么呢?就是駕駛輔助系統的產業化。”以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自動變道功能等功能為例,這些都是消費者切實需要的,也是企業能夠迅速變現的技術。
“所以車企現在就可以把這些輔助駕駛技術做產業化推廣,而且需要大力地投入,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完成數字化控制和整車監控方面的準備,”楊殿閣總結道,“企業把自己的技術儲備做好的同時,大學、研究機構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來做3級,4級,5級的研究,等這個技術成熟的時候,企業再孵化過來、結合起來。所以我覺得對于車企來講,現在還是踏踏實實把基礎一些工作做好,后面條件成熟的時候再發展3級4級5級的(自動駕駛),千萬不要想一步到位。”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