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街道朱房路天橋下的一輛布滿灰塵的智享自行車倒在地上
當下,“共享單車”已成熱詞。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一家國企和某企業聯合在海淀區范圍內推出的智享自行車基本上是在街頭“蒙灰日久”。相較小藍車、小黃車等共享單車,這款車身上噴著綠底白字的“智享單車”儼然變成了“僵尸自行車”。同是一個市場,為何冰火兩重天?北青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訪。
現場
車身多蒙灰 鮮有市民騎
在北京體育大學北門馬路對面,整齊擺放著11輛智享自行車。北青報記者走近一看,11輛車的車座、車把上都蒙著灰塵,車鏈也開始生銹,有的車后座上安裝的智能鎖的外殼也有點脫落。在這些車的前面停著近二十輛摩拜、小黃車等,時不時地被人騎走,就是沒有人走近智享自行車。
這樣的情況也存在于五道口地鐵站附近。在五道口購物中心邊有一處自行車停車場,北青報記者看到幾輛智享自行車倒在另幾輛廢棄的自行車上;另幾輛智享自行車停在停車場隱蔽的角落里,車座上蒙了一層很厚的灰。
有人對智享自行車進行管理嗎?一位在東源大廈外值班的保安說,有看到過專人給這些車打氣、維修,但沒有固定的時間點。“之前在這停放的智享自行車挺多的,但現在越來越少了,騎行的人也不多。”
探因
車輛投放少 收費無競爭力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智享自行車的點子是2015年9月海淀區相關部門提出的,初衷是整合閑置自行車,同時給市民提供出行方便,截至去年年底,區內已整體回收8萬輛自行車,整修改造了1萬余輛自行車。
目前,該車的具體回收、運營等工作由北京市海淀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與易代步合作完成,雙方已成立第三方合資公司,由前者控股,去年預計投資1000萬元。
然而,這個“可憐”的數字和200萬輛總數的其他共享單車相比,堪稱“鳳毛麟角”。在海淀區農大南路2號小區外,北青報記者僅看到一輛智享自行車,一位居民出小區后徑直走向摩拜,準備掃碼使用。他說:“智享自行車太少了,也不是哪都有,關鍵時刻想用也找不到。”
除了數量少外,價格沒有優勢也是智享自行車被冷落的原因之一。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智享自行車的付費模式是押金199元,騎行半個小時5毛,這個價位和其他品牌的共享單車相比并無優勢,更何況一些品牌還時常推出免費騎行的促銷活動。
只限海淀區內騎行 車輛款式不統一
智享自行車更為受限的一條規定是:智享自行車目前只在海淀區域內運行,騎到海淀區以外不足5公里時,扣除運營費用5元;騎到5公里以上時,扣除運營費用10元。這是北青報記者在智享自行車APP上發現的規定。
家住朝陽區惠新西街南口、工作在海淀區西土城的小周最近使用共享單車上班,但她未選擇智享自行車,“從家到單位的距離不遠,但也是跨越了兩個區。”她說,“跨區使用智享自行車,我需要一下子付費10多元,而其他品牌的車只需幾毛錢甚至免費。我當然選擇便宜的了!”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智享自行車車身大小不統一也是讓人難以選擇的重要原因。在海淀街頭,北青報記者看到,這些車涵蓋了自行車所有的款式,有老款的二八式,也有像小黃車一樣小巧的車。一位在五道口周邊大學讀書的女生說,她身高1.6米,喜歡騎車身小一點、可以調節座椅的自行車。“智享自行車多是之前的老款式,車身普遍偏大,我騎起來太費勁了。”還有居民表示,不同大小的智享自行車騎起來感覺不一樣,“我可不會浪費時間找一款合適的。”
運維人員緊張 加劇車輛損耗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和其他共享自行車的通病一樣,智享自行車的人為損壞情況嚴重。
智享自行車客服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們的運維人員緊張,一下子也維修不過來。”就大多車的車身布滿灰塵、生銹等問題,客服認為,這與天氣、使用率等有關系。
專家觀點
“智享”的出路在于體現市場差異性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認為,海淀區推出的智享自行車有一定的管理優勢,“現在有很多共享單車隨意停放,擠占公共資源,但政府管理的車在停放等管理上,能有更大的便利性”。
然而,面對智享自行車如今的困境,趙占領認為這與對市場的反應程度、技術、資金等問題有關。
“智享自行車的運營方缺乏互聯網運營經驗,活力不足,而共享單車行業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創新行業,里面的每個環節都極具技術含量。”趙占領分析,目前很多共享車企業都在進行燒錢大戰,搶占用戶資源,智享自行車在這方面顯然慢了半拍。此外,互聯網要打破地域性,智享自行車只能在海淀區域內騎行影響了自行車的擴散,“像我們平常騎車也不會去區分區與區的界限。”
就此,趙占領建議,智享自行車除了可以升級技術、擴大維修團隊、引入市場化人才外,最重要的是要體現市場差異性,“比如,自行車來源于社區,也應充分在社區進行擴散,爭取社區用戶。”(李夢婷)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