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汽車總銷量出現多年首次同比負增長,后有豪華品牌、合資品牌、自主品牌組團降價……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哪些變化?作為新產品、新技術、新競爭主體集中展示的“練兵場”,正在上海舉行的國際A級車展吹響了怎樣的“集結號”?新華社記者采訪現場業內人士,描摹中國汽車發展的未來。
猜新一:造車新勢力“正面剛”
以前車展說得最多的是“這車多少錢”,而今重復最多的可能是“這是什么牌子”。在不少“老司機”看來,本屆車展最突出的變化是出現了許多認不出車標、甚至叫不上名字的汽車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在風口上“飄”了三四年的國內造車新企業早已過百家,本屆車展約有20家前來參展。起初,“只聞其名、不見其車”的“PPT造車”企業橫掃資本市場,而今,PPT走向落地,在造車新勢力的展臺,速度較快者已推出第二乃至第三款車型,并有望年內量產。
顏值高、功能潮、打法新,是不少業內人士實地巡館后的共識。譬如,奇點汽車拿出的首發車型iC3是一款炫彩微型汽車,公司創始人沈海寅說,“另辟蹊徑‘造小車’的邏輯是要用iC3的高品質、高顏值爭奪短途交通、共享出行的‘剛需藍海’。”小鵬汽車亮相的新品P7則是一款金屬感智能四門轎跑,董事長何小鵬說:“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新銳需要價格親民、彰顯個性的‘新物種’”……
造車新勢力企業與傳統車企開啟“正面剛”是本屆車展最大看點。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新勢力優勢在創新。正因如此,今年新勢力吸引到傳統車企大佬“組團打卡”,也許只有親眼感受新勢力的成色,他們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三年前,造車新企業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本屆車展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新車企并未“應考”,“掉隊”開始顯現。對于新勢力,把車造出來已然不易,批量交付更顯難得。
采訪現場,何小鵬拍著沈海寅的肩膀說:“對于我們,闖過‘交付關’就是勝利。兄弟,一起加油!”沈海寅答:“兩年后再來車展就是好漢!”
猜新二:傳統汽車求變“電+X”
本屆車展上,傳統汽車主動求變。從展品擺位看,幾乎每家車企都將新能源作為賣點,有網友戲稱:“今年上海車展可以改名‘上海新能源車展’。”
有著69年發展歷史的軍工車企獵豹汽車推出了基于智能科技純電平臺的純電汽車“繽歌”。
“今天消費者的眼光變得挑剔,審美多元、興趣發散、追求新奇且價格要低,技術在變、產品在變、管理也要變。”獵豹汽車董事長劉康林說。
車企的焦慮,正是消費者的福音,基于多元技術路線的消費新供給開始“C位覺醒”。本屆車展,長城皮卡亮相純電動版商用皮卡、智能乘用皮卡和越野皮卡三款全新車型,格羅夫推出啟動預售的氫能源乘用車,理想智造主推超長續航增程式電動車理想智造ONE……
未來,從傳統燃油脫胎而出的汽車會以何種面目普及?大眾、戴姆勒、寶馬三大德國車企給出的答案是,以電動化作為今后10年主要技術路線,國內車企人也看好這一趨勢。
沈海寅說:“純電動汽車只是中間過渡,‘電+X’汽車將成主流。這里的X可以是氫燃料、可控核聚變、金屬空氣電池乃至其他新技術。不變的是電池驅動電機的基本邏輯。改變的是,X用何種方式為電池充電。至于未來哪種X技術會最終勝出,今天還很難判斷。”
猜新三:5G助力自動駕駛加速商用
幾年前車展只做車,如今車展越來越像“消費電子展”。汽車不再是單純交通工具,而被賦予“移動出行空間”“手機后又一個高頻智能終端”等社交化、生活化內涵。
本屆車展首推“未來出行”展區,一大批智能出行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廠商、軟件算法公司匯聚于此。劉康林評價,汽車產業的“樹形”供應鏈結構開始變成“圓桌討論”,“傳統供應鏈廠商和芯片、云服務等新技術提供商是圓桌成員,數據是桌上的敏感話題,而體驗是桌上的共識。”
自動駕駛正在加速商用。本屆車展,多家發布了L3級自動駕駛+600公里續航量產車型,L2級自動駕駛+500公里續航車型配置開始普及,價格也下探到20萬元以下,全自動泊車、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智慧駕駛不斷優化。
本屆車展,車企們也給出了5G應用的“正確打開方式”。華為首次參展備受矚目。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華為不自己造車,而要做智能網聯增量部件市場的一級供應商。”鑒于華為在以5G為代表的通信技術領域已有深厚積累,業內人士分析,華為的公開亮相表明5G落地汽車產業會比想象來得更早。
如何玩轉“5G+汽車”?華為的打法是,在沃爾沃智能車載互聯系統中導入華為應用市場,構建“人-車-家”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攜手上汽共建5G智慧交通示范區;聯合東風汽車打造沒有駕駛座、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剎車的L4級自動駕駛概念車……
一葉知秋。從本屆車展可以看出,中國汽車輕輕松松就能賺錢的“黃金時代”正在遠去,一個充滿無限想象力的“創新時代”在加速來臨。正如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所說:“汽車在中國正從傳統制造業的代表轉為創新型經濟的典范。”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