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動汽車馳騁在新能源風口之上時,已有創業者走向下一條賽道。
氫燃料電池汽車,便是嶄露頭角的新生事物。試想,當氫氣與空氣當中的氧產生反應,汽車便能在路上輕快地跑動,整個過程無尾氣僅排放出水,是多么理想的交通工具。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終于從實驗室邁出向產業化階段的一步。在這條商業化賽道上,誰能首吃“螃蟹”搶占行業制高點?
不久前,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一家由多位海歸人才創辦的企業宣布,國內首家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落地。這個項目背后有何深意,能否成為煽動氫能產業的翅膀?
謀篇布局:快速擁抱“氫能熱”
走進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一種快速感迎面而來:無塵車間建設將近完工,生產線正緊張地組裝調試,第一代膜電極產品HyKey1.0已經發布,只待今年9月實現大規模批量化生產。這一切距離企業初創之時,還不足一年半時間。
“現在各地都意識到氫能源發展的重要,我們動作一定要快,否則進入這個領域很難了。”鴻基創能總經理鄒渝泉說,團隊冒著風險也要與市場搶時間。
這波聲勢漸起的“氫能熱”,與今年氫能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相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立即引起市場關注。業內認為,氫能產業將迎來繁榮時代。鄒渝泉說,去年布局氫能源領域的上市公司寥寥幾家,如今已有許多家進行投資。
在這條越來越多企業參與的商業賽道上,氫燃料汽車無疑跑得最快。當下,電動汽車在電池本身的技術上還沒有重大突破,氫燃料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另一種分支,給了人們新的希望。國外的車廠已經研發出充氫3分鐘、續航超過700公里的汽車,從效率和續航角度而言,幾乎可以稱為未來汽車環保的終極解決方案。
由此,作為全國三大乘用車的生產基地之一的廣州,迎來了發展氫能產業的“天時地利人和”。鄒渝泉發現了這點,也將自己的創業事業起點,放在了廣州。
蓄勢待發:研發氫燃料電池中的“芯片”
在這輪風口爆發前,鴻基創能的8名初創成員在氫能源行業中等待契機。鄒渝泉出國后,從事燃料電池研發工作,并結識了其后的合作伙伴。其中有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葉思宇博士,及國內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的技術領頭人唐軍柯博士。
2015年,世界上第一款氫燃料電池量產車誕生。2016年,中國燃料電池迅速進入產業化方向。“我們私下討論,產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鄒渝泉說,國內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這意味著蘊藏有巨大商機。
氫能源的產業鏈很長,他們要“掘金”的地方叫做氫燃料電池膜電極。
膜電極,又號稱氫燃料電池中的“芯片”,是燃料電池電堆產生電能的反應核心。鄒渝泉說,全球在此領域的成熟企業不超過5~6家。其研發門檻極高,且不說動輒成百上千萬美元的研發經費,光是研發周期都長達10~20年。但為何能吸引眾多創業者投身其中?原因很簡單,它是燃料電池里最“吃”成本的部分。如果研發出國產的膜電極并實現量產,氫能源汽車價格可大幅下降。
如能成功,那么制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將迎刃而解。而對于鴻基創能的創始團隊而言,經過漫長的職業生涯的積累,研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膜電極已經不是難題,如何快速集合團隊、生產產品、搶占市場,誘惑非常大。
破繭而出:每一步“蹦著走” 搶占行業先機
2017年12月,鄒渝泉第一個提出辭職,只身回廣州成立公司。
此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提前謀劃布局,為氫能產業在大灣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當前面臨的難題是,制造膜電極設備需足足9米層高的現成廠房。同時作為初創團隊的鴻基創能,手握技術但資金緊張,如何“量身定制”一套助它成長的方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找到的辦法,是在全市首推工業用地先租后讓模式。9米層高的廠房也很快找到,團隊從國內和海外集結到廣州。
為搶占行業黃金“空窗期”,鄒渝泉和團隊還大膽作出抉擇——先預定設備,再驗證生產。在葉思宇院士指導下,鴻基創能通過和設備廠家的緊密合作,一邊進行設備制造,一邊研發生產自己的膜電極。終于,他們生產出既領先全球、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用燃料電池膜電極。在無塵車間和生產線都還在建設時,他們已發布了第一代膜電極產品HyKey1.0,并獲得了市場的訂單。
這塊神奇的“膜”,終于“現身”。它看上去像一張平平無奇黑色的“紙”,但怎么拽都撕不開。它的構成有十幾種基礎材料,包括鉑金等貴金屬,雖然薄如無物但實際由很多層組成,可以隔絕氫氣、氧氣防止互竄,組成穩定的化學反應場。當它組裝進電堆里時,可以穩定工作10年~20年,并保持優越的性能。
如今鴻基創能讓國內首家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落地,公司初始年產值可以達到6億到10億元。它正以自主知識產權,助推氫能源汽車“氫”裝上陣。
鄒渝泉
曾是加拿大AFCC資深科學家。2017年12月創辦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任總經理。他曾帶領攻關團隊,研發成功了低成本高性能的燃料電池膜電極。曾參與奔馳公司最新一代GLC燃料電池汽車膜電極,及重要組件的研發與生產;申請了11項國際專利;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了16篇文章。
創新感言
“我是在團隊里第一個從原公司離職的,一個人到廣州打前哨。離開了之前成熟的平臺,接著開創一個嶄新的平臺,多少有些不確定感。不過我心中有很清楚而簡單的目標,要和團隊成員一起,做出一款穩定的用得起的膜電極產品,為燃料電池汽車國產化盡一份微薄之力。我很喜歡一句話——不為99次失敗氣餒,為100次成功努力。那就這樣努力下去。”
鏈接
記者獲悉,如今鴻基創能打開市場,讓國內首家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落地,公司年設計產能為30萬平方米,初始年產值可以達到6億到10億元。產品成本有望比當前主流膜電極降低30%以上。折算到目前市場可售的氫能源汽車整車價格中,最高能夠實現5萬~8萬元的成本下降。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