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雁西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彭烈洪作品《化裝舞會》
申樹斌作品《被遺忘的飛翔》
邱光平作品 《紅塵》
齜牙咧嘴、表情夸張的馬、唯美而抒情的少女、小清新的花草世界、密雜線條下的城市……前天下午,一場規模宏大的藝術盛宴在甬城開席,“氣象·格局——中國新當代藝術展”在寧波華珍門藝術館精彩亮相。
此次展覽由寧波市文廣局、市文聯等主辦,共展出了活躍于當代藝術領域的王念東、申樹斌、邱光平、余佳、哈夫等9位著名藝術家的100多幅作品。著名詩人、評論家雁西是展覽的策展人,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寧波是一個傳統文化很濃郁的城市,希望這次展覽能給這里帶來一種新的藝術氣息。”
記者 朱琦琳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解碼·新當代藝術
喚醒藝術家探索當代藝術的出路
在眼下,“當代藝術”都不是一個為大眾所了解的詞匯,那什么又是“新當代藝術”呢?
策展人雁西向記者表示,目前基本把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藝術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其中包括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等。“30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移植、變異以及瘋長的階段,但目前仿佛進入了一個停頓期。”
雁西說,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的核心仍然是前衛的、實驗的、先鋒的,活躍的分子依然在,但它似乎迷失了方向,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脫離了生活的本真,產生了不少過熱、過激和虛假、丑惡的藝術行為。
為何提出“新當代”這個概念,雁西表示自己是想喚醒更多的藝術家知道自己的處境和當下空間,一起來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出路和通道。“相比過往3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符號,新一代藝術家在新的社會形態和背景下,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和繪畫語言,他們更強調理性和沉靜,更強調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回歸與訴求。”
提問·新當代藝術展緣何花落寧波
一杯梅子酒也代表著寧波文化
據記者了解,“中國新當代藝術展”于去年11月22日在海南三亞首次開展,而今寧波是此展覽全國巡展的第二站。相比上海、成都等當代藝術氛圍更濃郁的城市,雁西為什么會選擇寧波?
“這要從我對寧波的印象說起。”雁西說,2013年6月自己曾隨“中國詩歌萬里行”來過寧波,當時就被寧波的文化氣息所打動。“寧波的天一閣、狀元樓都很有名,建筑文化、藏書文化都有很深厚的底蘊。就連酒都有著不小的名頭,那次來寧波,我喝梅子酒喝到醉。”
雁西向記者表示,寧波這些傳統文化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始終覺得寧波需要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與傳統藝術“叫板”。“江浙一帶的藏家對于藝術品的喜好及收藏偏向于傳統。寧波是一座很有藝術氣質的城市,她的藝術表現方式也應該更加多元化,更有當代性。”
“如果一個游客到了一座城市之后,會先到當地的藝術館看一看,那就是這座城市藝術的成功表現。”雁西說,挺希望未來寧波能成為這樣一座城市。
特色·藝術展上看什么
前衛中透著冷靜,9位藝術家寧波亮絕活
此次新當代藝術展共有王念東、申樹斌、邱光平、余佳、陳強戈、哈夫、崔治中、彭烈洪、翟義濤9位著名藝術家作品參展。記者了解到,這批作者大多以70、80后為主,都是年輕有為的藝術家,個人特色鮮明。
其中,現任教于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邱光平,目前已是教授身份。他的作品表現力極強,強調象征、寓言,憑借馬的形象來介入當下現實,對生存狀態和精神境界進行深度反思。去年北京保利秋拍,邱光平的作品《英雄遠去1》曾拍出41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
而王念東的繪畫主題大多以少女形象為主,抑或表達對青春戀情的的追憶,抑或是在逃避男性身份的特性;哈夫則獨具一格,擅長用線條勾勒人物、城市,將最復雜的精神世界簡化到只有色塊和線條;師承何多苓的余佳,則傳承了詩性和唯美意境,女性氣息的創作語言明顯……
“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前衛中增加了冷靜,實驗中減少了沖動,探索中減少了盲目,非常具有‘新當代藝術’的代表性。”雁西說,這些年輕藝術家打破某種固有的態勢,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的氣象,正是此次展覽“氣象·格局”題意所在。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6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同步播報
埋頭創作多年打不出名堂?
雁西:更應該靜心去創作
昨天的展覽開幕式后,一場小型的學術研討會也在華珍門藝術館同步舉行。參展的多位藝術家與朱鵬宏等寧波本土當代藝術家坐到一起,就有關中國新當代藝術的發展態勢等問題交流看法。
中國當代藝術目前陷入迷茫期,彭烈洪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應該學會思考,“重構與探路,應該是新當代藝術家們的主題和使命。”在他看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當代藝術只有立足中國、立足本土才有生存機會,“靠照搬照抄,這不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該有的姿態。”
藝術創作是艱苦的,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埋頭創作,但是經常多年之后都打不出名堂。“這種現象在藝術界還是很普遍的。這時候,年輕作者更不應該浮躁,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創作。好的作品,可能一時難以被發現,但終究會被發現的。”策展人雁西表示,中國當代藝術走到今天這一步,“如果不回歸心靈,回歸理性,那么將沒有出路。”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