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1月12日電 (林春茵 鐘秋香)手指拈花,手腕相貼,繞圈旋轉,妙曼的中國古典舞動作“小五花”在大陸知名舞蹈編導張云峰看來,是“直抵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 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壇12日在福州">
福州1月12日電 (林春茵 鐘秋香)手指拈花,手腕相貼,繞圈旋轉,妙曼的中國古典舞動作“小五花”在大陸知名舞蹈編導張云峰看來,是“直抵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
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壇12日在福州舉辦,曾以《秋海棠》、《風吟》、《胭脂扣》聞名業界的青年編導張云峰開講《中國古典舞的創造走向》。
張云峰說,中國古典舞源自中國傳統戲曲,在戲曲身法之上融入書法、武術多種元素建構的舞蹈體系,發展至今,已成為可以媲美芭蕾舞、現代舞的新舞種,“小五花、劍指、探海、射雁,這些都是凝練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從中看得見幾千年的中國。”
在張云峰眼里,中國古典舞從精致的程式動作中解讀出空間,用肢體講出符號動作之后的“中國故事”,“否則,繼承了風格,卻看不到自己的身體,泥古舊有的舞蹈體系,是不能推動古典舞發展的。”
論及古典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張云峰強調“寧靜”較之舞蹈技術重要。他說,當前多種賽事的推動,令舞蹈界更為注重技巧,而對于傳統民族元素,往往是直接拿來主義,卻沒有好好進行解讀,過于浮躁、浮表,不夠寧靜。
“比如射雁這個動作,古人從中看得見天空、看得見飛鳥、白云和樹,我們從中看得見古人,有了自己原創的理解,才談得上創造和繼承。”張云峰說。
對于中國古典舞在臺灣的傳承,張云峰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兩岸都以太極為身體語言進行古典舞的技術開發,大陸勝于對故事的解讀,講究寫意氛圍,臺灣則以林懷民為主流,“把文化現象放進去,追隨文化根源,去解讀文化深層次的摒棄了現代舞的特征,呈現出東方美學的特征,這很重要,也特別成功。”
“老祖宗給了我們豐富的寶藏,中國古典舞往下走,一定要熟悉它,然后背叛它,再傳承他,最后是表達他。”張云峰說,這是兩岸共探古典舞中傳統文化流傳的必經之路。
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壇由福建省文聯、福建省舞蹈家協會主辦,邀請兩岸舞蹈名家在兩岸輪流開講,旨在探討海峽兩岸舞蹈創作手法、理念傳承與創新,以密切兩岸舞蹈界交流合作。首講由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教授、副院長黃明珠于2014年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開講《閩臺閩南民族民間舞的傳承和創新》。(完)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