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指尖城市”主題采訪活動結束,記者跟隨采訪團先后在杭州、嘉興、蕪湖、合肥、天津五市領略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本文記述記者此行印象較為深刻的體會。
評價一個城市,看它怎樣對待有特殊需求的群體。
老年人、兒童、孕婦、殘疾人、不識字的人、生病的人、腿腳不便的人、不想開通移動支付的人……可以說,作為城市居民,不論是誰,都有可能對公共服務“有特殊需求”。即使現在沒有,今后也很有可能有。
一個城市的文明、安全、開放、友好、便利最能體現在什么地方?
不是數據庫有多么大而全,也不是用上了多新的技術,更不是政務中心的電子屏有多么氣派。
而是有沒有為與城市相關的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相對平等、不斷完善、有反饋機制的公共服務。
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氣度,在于如何平衡追求高效與確保兜底、發展趨勢與行為慣性、近期成果與遠景目標之間的關系。
期待智慧城市的建設能真正改善削弱群眾“獲得感”的痼疾。
城市生活中,哪些問題在削弱群眾的“獲得感”?
交通堵、環境差、辦事難、看病難、秩序亂……可喜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很多問題有望得到改善和解決。
杭州的交通治理、烏鎮的一物一碼、蕪湖的政務網門戶辦件、合肥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天津的陽光政務,都提供了相當可借鑒的“樣板”。
可以說,這也是一次城市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公共服務的水平越高,才能對人才和資金形成更大的吸引力。生活居住環境、營商環境、就業環境等的改善,都依賴于此。城市治理的成績單,是可以由人才和資金用腳投票投出來的。
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當技術不遺余力為實現這個目標發揮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嶄新面貌將在不遠的將來顯現。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