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道自開通以來,迅速成為京城里的“新晉網紅”。據報道,全國各地的騎行愛好者慕名而來“打卡”,目前的總騎行量已突破240萬人次。無獨有偶,在廣東、浙江和上海等地,也掀起了一股建設綠道、棧道等非機動車道和慢行系統的熱潮,受到諸多市民歡迎。
這種舒適感彌足珍貴,尤其在北京、上海這種超大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龐大,對自行車及行人的路權構成擠占。上述推演過程有兩個基本假設:其一是城市道路擴張速度明顯低于汽車保有量增長速度;其二是城市道路擴張量內部的結構失衡——機動車道增加多,騎行或步行等非機動車道增加少。換言之,道路規劃和路權分配是“汽車本位”,而非“人本位”;機動車處于主導地位,而非機動車屬于附屬地位。
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及其他重視非機動車道規劃與建設的舉措,飽含深刻意義。新發展理念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速度。很多時候,慢生活、慢行系統能引致更有質量的發展和更有品質的生活。汽車旅行讓人們馳騁千里,但剝奪了細品沿路風景的機會,也缺乏騎行帶來的人際互動和精神滿足感。汽車代表的“快速”狀態,其綜合效率不一定總是高于騎行或步行代表的“慢速”狀態。
從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使用者的特征看,機動車主的經濟實力整體更強,年齡分布上以中青年為主,在階層結構中處于強勢地位;而騎行或步行者總體經濟狀況較差,在階層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及其他非機動車道規劃與建設,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體恤與保護,增進了路權的公平性。
未來的城市道路規劃與建設,應該踐行“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在道路擴張的增量上實現更好的平衡,使不同交通工具和諧共存,給每一種出行方式提供足夠機會。道路增量內部結構優化的方向之一是促進非機動車道的增長。此外,在一些郊區或人口密度較低的地方,為了讓騎行或徒步者獲得更好的出行環境,要盡量保持原生的自然狀況,給城市留白,讓荒野延續。
總之,更好的城市和更好的生活,不是更多汽車和更頻繁的擁堵,而是多元生活方式的健康共存。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