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受保定市境內大風天氣影響,京廣高鐵定州東至保定東間接觸網掛異物,導致京廣高鐵上下行部分列車晚點,多趟高鐵列車停運。5月1日20時01分,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鐵路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將線路附近耕地使用者查獲,正在展開調查。
在這份警情通報中,北京鐵路公安局石家莊鐵路公安處稱,5月1日中午,京廣線高鐵定州市境內因大風吹揚地膜,致接觸網故障,導致部分列車晚點。警方在線路附近查獲使用地膜覆蓋種植的耕地使用者趙某某(男,57歲),現正依法開展調查。
針對鐵路,尤其是高速鐵路沿線環境治理,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曾多次以“意見”或“規定”的形式出臺辦法予以規范。
2020年11月13日,河北省政府第104次常務會議通過了《河北省鐵路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第31條明確,鐵路線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內的廢品收購站、露天垃圾消納點以及防塵網、農用薄膜、反光膜、塑料大棚等,其產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采取有效的防風加固措施,加強日常巡查維護,防止大風天氣條件下危及鐵路運輸安全。
可見,按照《規定》高鐵沿線是可以使用農用薄膜及塑料大棚的,但是使用者應當采取措施,注意巡查維護,保證農用薄膜在極端天氣不被吹到鐵路上。同時《規定》還明確了針對上述要求的限定范圍,即鐵路線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內。
《規定》第5條還對鐵路監管部門提出要求,稱,鐵路沿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與鐵路監管部門和鐵路運輸企業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協調聯動機制,共同做好鐵路沿線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防范和制止危害鐵路安全的行為。
針對鐵路和沿線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2017年11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 國家鐵路局 中國鐵路總公司關于建立高速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做了更加細化的要求。《意見》強調,高速鐵路沿線省、市、縣與鐵路有關部門、單位要將高速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對高速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情況開展檢查。
為了明確了責任,《意見》細化,高速鐵路沿線市、縣和鐵路有關單位要建立“雙段長”責任制,沿高速鐵路線路(城區內每1公里、城區外每5公里)設鐵路運營單位和地方街道相關負責人各1名作為段長,公布“雙段長”人員名單。“雙段長”要認真履行職責,定期巡查負責線路,建立巡查記錄和問題臺賬,及時安排處置問題。
可見,鐵路線路兩側對農用薄膜的使用確有限制。無論是《規定》還是《意見》,針對鐵路沿線整治的側重點更多在監管和機制建立上,也就是安全隱患的預防上,強調發揮部門作用,通過多部門、多地方的協調能力防止問題發生。
此外,2020年7月9日,國家鐵路局、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國鐵集團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鐵路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在“整治工作任務”第一項就提到,開展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整治,對鐵路沿線輕飄物及各種風險開展集中整治。落實鐵路沿線環境安全治理各方責任,依法依規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通知》更稱,重點整治鐵路兩側500米范圍內的塑料大棚等輕質建筑物,防止大風天氣條件下危及鐵路運輸安全。《通知》要求,鐵路運輸企業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進行全面排查,共同確定安全隱患及整治措施,由地方人民政府按標準加固輕質建筑物等設施。
4月30日,國家鐵路局在官方網站發布《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全國已有22個省級政府出臺鐵路安全法規規章》一文,稱,近期,多個省區市相繼出臺鐵路安全法規規章,多部門協同共治,建立機制,開展排查整治工作,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也指出,鐵路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鐵路發生因環境因素導致的事故較上年下降了27.4%,路外事故死亡人數下降了14.5%。截至目前,全國已消除高鐵沿線各類安全隱患6萬余處、普速鐵路沿線各類問題14.4萬余處。部分省(區、市)開展鐵路沿線安全環境專項巡查,有效防范問題反彈復發。
鐵路沿線環境隱患是危及鐵路運輸安全的大敵。2021年4月2日,中國臺灣地區發生了更加嚴重的因沿線環境隱患問題造成的事故。當日中國臺灣鐵路管理局太魯閣號408次列車,行駛至花蓮縣境內的大清水隧道時脫軌,事故造成51人死亡,188人受傷。事故原因顯示。鐵路線路附近工程車沒有拉手剎,滑落至軌道正線上,408次列車隨后與之正面相撞(詳見中國經營網4月4日報道《疑工程車未拉手剎滑落致臺鐵列車出軌 兩位司機皆遇難 一大陸人受傷》)。
5月1日北京鐵路局高鐵列車晚點事件,已導致多趟列車停運。北京西站官方微博5月1日發布消息稱,截至目前,北京西站5月1日始發16趟列車停運,已購以上列車車票的旅客,可于30日內辦理全額退票手續。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