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遼寧省“三大區域發展戰略”及《沈陽經濟區建設發展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加快推動沈陽經濟區建設發展,調整后的新沈陽經濟區五城市(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旅游委搶先發動,于12月5日聯合在沈陽召開了旅游產業一體化工作會議。
會議重點研討了《推進沈陽經濟區旅游產業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及《2018年度工作計劃》,確定了具體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細化量化了工作分工和指標,為扎實推進旅游產業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有力遵循。會上,沈陽市旅游委分別與鞍山、撫順、本溪、遼陽市旅游委簽署了《沈陽經濟區旅游產業一體化合作協議》。
建立區域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
沈陽經濟區五城市將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區域旅游一體化政府聯席會議,聯合制定促進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沈陽經濟區旅游產業智庫;加大聯合監管力度,規范域內市場秩序,打造最佳旅游環境,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制度化發展。
推動區域旅游項目建設
五城市旅游委按照“資源互補,差異建設,項目聯動,區域融合”原則,編制沈陽經濟區旅游產業協同發展規劃,防止盲目開發和同質化建設。梳理區域旅游產業、市場、環境等產業要素資源優勢,編制資源優勢互補的招商項目,充實完善區域旅游重點招商項目儲備庫,統籌推進區域旅游項目建設,提升沈陽經濟區旅游產業競爭力。成立沈陽經濟區(北京)招商項目總部,開辟旅游項目招商專欄,推介旅游招商項目。
構建區域旅游四級公共服務體系
五城市旅游委將構建沈陽經濟區旅游服務中心、五城市旅游服務分中心、區縣服務站、企業咨詢點四級區域旅游服務體系,推動區域公共資源互補融合,促進旅游市場供給與游客需求的有效對接。
打造區域智慧旅游聯通發展模式
五城市旅游委將圍繞“惠民、興業、善政”三大體系,以“政企互通,企業互聯,一網通用,全域覆蓋”為目標,建設沈陽經濟區智慧旅游數據中心,推廣智慧旅游系統應用,開展智慧旅游標準化建設工作,引領區域智慧旅游城市群共同發展。
完善區域旅游交通網絡
五城市旅游委將依托各城市的區位優勢和旅游客運交通優勢,加強區域旅游環線、旅游風景道、旅游產業道和慢行綠道建設,強化旅游景區間公路網連接和交通設施換乘的銜接工作。探索構建以五城市主要景區旅游直通車、景區環線車和城市服務中心專線接駁車為模式的“暢游易”旅游交通體系,為游客到五城市主要景區旅游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實現旅游景區連線化、旅游交通系統化。
組建沈陽經濟區旅游企業聯盟
五城市旅游委堅持“政府協調,企業自治,資源共享,統籌發展”原則,充分發揮涉旅企業在旅游一體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破除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難以協調等各類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癥結問題,融入優質資源,出臺扶持政策,組建區域旅游企業聯盟,推動聯盟會員由資源融合向資本融合發展。
聯合開展旅游資源宣傳營銷
五城市旅游委將積極搶抓與北京、江蘇等地區開展對口合作的有利契機,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與周邊省市、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俄蒙、日韓、東南亞地區等境內外重點客源城市開展區域旅游合作。整集域內優質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項目,豐富區域旅游產品,培育一批品牌旅游線路和旅游消費新熱點。具體包括創辦“京遼”旅游一卡通,開展以免費公益游、惠民補貼游、特價自助游為主題的沈陽經濟區千萬市民公益游活動等。
共同研發特色旅游商品(紀念品)
五城市旅游委將充分發揮沈陽經濟區旅游企業聯盟和旅游服務中心作用,整合區域旅游資源,統一設計包裝旅游紀念品、旅游商品、旅游用品,培育一批知名的旅游商品(紀念品)研發和生產企業,推動沈陽經濟區旅游商品(紀念品)開發向系列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把沈陽經濟區建設成為東北亞旅游目的地
未來三年,沈陽經濟區五城市旅游委將優化創新地域性旅游產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旅游業態轉型升級的途徑方法,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整集優勢領域資源,規劃建設新型服務平臺、服務載體,構建和形成“大旅游、大聯合、大發展”的工作格局。把沈陽經濟區建設成為旅游一體化示范區,智慧旅游創新區,全域旅游先導區,滿清文化、冰雪體育旅游產業區,東北亞旅游目的地。
2018年將完成沈陽經濟區服務中心、沈陽經濟區旅游數據中心建設工作;完成區域旅游企業聯盟組建工作,吸引優質涉旅企業加盟;完成“京遼”旅游一卡通創辦工作;實施沈陽經濟區千萬市民公益游、“京遼”惠民旅游工程;構建“暢游易”旅游交通體系,開通區域旅游直通車。
2019年至2020年將完成沈陽經濟區旅游四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完成行業管理、企業運營、電子商務三大智慧旅游體系創建工作;完成民營大型旅游集團組建工作;完成“京遼”旅游一卡通發行發放工作;實施沈陽經濟區千萬市民公益游、“京遼”惠民旅游工程;“暢游易”旅游交通體系覆蓋域內主要景區(點)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