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讀
“現在公交車線路多,覆蓋面廣,價格也便宜,如果去近的地方我會選擇騎共享單車,如果去遠的地方會選擇公交或地鐵。”市民劉女士道出了昆明大公交建設為市民出行帶來的方便、快捷。
記者從昆明公交集團、交通、建設等相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昆明市加大公共交通建設的力度,截至目前,共享單車投放數量超過24萬輛,注冊用戶達380萬;昆明主城區公交運營線路達484條,公交營運車輛5300余輛,日均客運量達227萬人次;地鐵出行量達48萬人次。
共享單車解決短途需求
“這幾年昆明城市交通日益改善,但開車出行還是難免擁堵,有了共享單車,出行變得既省時又健康。”市民張先生對共享單車贊不絕口。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市民短途出行需求,掃碼騎行已成為不少市民的習慣。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昆明市共享單車出行報告》顯示,2016年主城交通出行分擔率為2.94%。共享單車出現后,自行車的出行分擔率超過6%。2017年,昆明人均日騎行次數超過1.7次,平均騎行距離2.09公里,4公里以內騎行比例超過89%,平均騎行時間超過12分鐘。目前,ofo、摩拜單車等4家共享單車企業累計在昆明的投放量達24萬輛,注冊用戶已超過380萬人。
昆明公交集團公共自行車公司副經理任云松介紹,去年5月,為讓市民出行更方便,昆明公交集團推出“昆明公共自行車”,實行一小時內免費用車,深受市民喜愛。目前昆明主城區及呈貢區已經投放1.5萬輛,3年內預計在全市范圍內投放4.5萬輛。
為避免車輛被刻意損壞、亂停亂放等問題, 2017年6月,《昆明市關于規范共享單車管理的實施意見》出臺,意見提出科學把握共享單車與人口總量、市民出行、道路資源承載能力相匹配的投放量和投放節奏,防止無序擴張。同時,還對押金、停放、騎乘人員年齡限制等各方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停放規范,文明用車的風氣正逐漸形成。
公交地鐵無縫對接
“現在在昆明的很多商場、城市綜合體的樓下都有地鐵站和公交車站。”家住昆明同德廣場悅中心附近的李女士說,與朋友吃飯逛街,乘坐公交或地鐵很節省時間。
據昆明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目標,要求做到“地鐵到站、公交到家”,為此,昆明公交集團開展了“公交都市”創建活動,提出要增開20條以上支線公交車。截至去年底,共開通22條公交支線,基本做到了主城區的公交盲點全覆蓋,昆明主城區公交運營線路達484條,營運車輛5317輛,日均客運量227萬人次。同時,每天還有48萬人次選擇乘地鐵出行。
下一步,昆明將把目光繼續聚焦到校區、廠區、社區、園區、景區、商業區等“六區”,采取“小車型、小線路、小距離、小區域、小調度”等“五小”舉措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
據昆明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去年全長15.8公里的廣福路公交專用道改造工程完成,公交?空居稍瓉淼19對增加到21對,與地鐵站臺距離不超過200米,將實現與地鐵7號線無縫銜接和換乘。
據統計,目前昆明主城區公交專用道共計92.5公里,下一步,昆明市將結合道路通行條件以及市民的出行需求,加大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力爭讓市民公交出行更快捷 。共享單車出現后,使用共享單車到達、離開地鐵站、公交站點的客流比例分別達到10.9%和9.69%,“公交、地鐵+共享單車”的出行方式深受市民推崇。
網約車管理更規范
“打不到車怎么辦?打滴滴呀。”在昆明從事保險行業的楊先生說,平時出門談客戶時間緊任務重,開車要找停車場,打車有時也打不到,遇到急事還是網約車方便、快捷。2014年,網約車開始落戶昆明,緩解了打車難的問題,使用網約車成為很多年輕市民的選擇。
如何讓網約車更規范、更安全,市民出行更有保障?今年2月15日《昆明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將正式出臺!掇k法》規定,網約車網絡服務平臺數據需要接受雙重監管。在日常營運中,無論是網約車平臺公司、其他企業所有車輛,還是個人所有車輛,都必須與網約車平臺公司簽訂有效委托協議,并分別為車輛和駕駛員辦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在營運時,駕駛員需要隨車攜帶“雙證”。司機只能通過網絡預約方式承運,不得巡游攬客,不得在巡游車候客區域候客。網約車行駛里程達到60萬公里時強制報廢,行駛里程未達到60萬公里,但使用年限達到8年時,退出網約車經營。日常管理中,平臺需要承擔駕駛員甩客、故意繞道等服務問題的管理責任,對乘客提出的服務質量問題及時調查處理并在7日內作出答復;對服務過程中發生的安全事故,承擔先行賠付責任,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乘客及駕駛員轉移運輸服務風險。《辦法》出臺后,企業和從業者都將明確自己的從業規范,乘客的權益也能得到保障。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