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是江蘇省徐州市主城區車流量和人流量最集中的一條主干道。在沒有信號燈的斑馬線前,有行人通過時,所有車輛在停車線前自覺停下,待行人快速通過后再慢慢起步;紅燈前,無論大人小孩,不急不燥地等著綠燈亮起時那一刻通過十字路口,偶爾有行動不便者走得比較慢,也聽不到催促的汽車喇叭聲。這樣的景象,如今在徐州城區主次干道上時刻都在上演。
城市文明,交通先行。暢通、文明的交通秩序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礎條件。經過6年創建,2017年底,徐州市終于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背后,市民交通文明素質的提升,為“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增色不少。
斑馬線,文明線
12日上午10:00,淮海路徐礦集團門口,沒有監控拍照設備。60多歲的趙根良老人柱著拐杖,從路北顫顫巍巍地走上斑馬線,行駛中的大小車輛全部停在了停車線后,老人走過路口后向車輛舉手以示感謝,車輛起步慢慢通過路口。
禮讓斑馬線,是禮也是法。幾年前,徐州市區的斑馬線上人車爭道、鳴笛催促等交通陋習屢見不鮮,斑馬線上的交通事故更是頻頻發生。為此,徐州交警部門提出“禮讓斑馬線”,并出臺了配套實施方案,向社會釋放依法嚴管的強烈信號,公安、交通、城管部門合力開展交通秩序綜合整治,堅持全覆蓋整治、零容忍執法,嚴厲處罰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等交通違法行為。
“禮讓斑馬線”一經提出,徐州市的公交車司機首先作出表率,出租車和公務車等緊跟行動,90多家機關單位、社會志愿者等120支隊伍近3000人組成的徐州市文明交通志愿服務總隊也正式上崗,他們走上街頭參與文明交通宣傳、勸導糾正交通違法行為。如今,徐州市斑馬線禮讓率已經高達95%以上,斑馬線上發生的交通事故同比減少了70%以上。斑馬線,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安全線”“文明線”和“風景線”。
痛因不通,通則不痛
城市擁堵很多時候是因為停車難所致。新光路是徐州市泉山區一條長約400米、寬不足8米,連通南北兩條主干道,承接四個居民小區車輛和行人出入的重要出口。“以前這段路根本沒法走,就這么寬,一旦路邊有車停,兩輛車都錯不開,有時候堵得連電動車都過不去!”住在路邊錦繡嘉園的市民王晨光說,只要這條路堵上了,前面的進不來,后面的也別想出去,“為什么?沒人管,車輛亂停亂放造成的唄。”
為了解決這條道路停車難的問題,泉山區交警大隊經過分析擁堵原因,并走訪周邊群眾聽取意見,聯合相關部門,將這條道路由原來的雙向行駛改為單行道行駛,并在道路西側按照“應設盡設”的原則組織規劃了機動車停車泊位40多個,在道路東側規劃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在沿街商鋪門前規劃了專用停車泊位,交由相關職能部門施劃,解決了居民和商戶的后顧之憂,這些停車泊位基本解決了周邊居民晚上停車的問題,而且單向通行實施后,擁堵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舉一反三,這種治堵的辦法很快在其它適合的道路上得到推廣,那些原來在城市交通治理末梢上的“毛細血管”被打通,城市的擁堵之痛也隨即得到大大緩解。據統計,目前徐州市區已有道路臨時停車泊位3.7萬個,今年還將進一步利用邊角空地及閑置道路陸續增加停車泊位5000個,進一步滿足群眾停車需求。
學罰結合治理“中國式過馬路”
上午10時,在中山南路與建國西路交叉口的一處名為“交通法規學習點”的類似街頭崗亭的建筑內,20多平方米的房間內安裝有大屏幕電視,有五排桌椅板凳,還有一臺考試機和一疊紙質考試卷,10多名市民正坐在桌子后面,觀看大屏幕上播放著交通安全教育片,教育片里面一起起交通事故多是因為行人和非機動車不遵守交通法規而造成的,事故中那些慘烈的畫面讓每一位學習者都感到觸目驚心。
這些都是因違反交規而被“請”進來的學習者。兩名中年男子按照民警的要求通讀完學習材料以后,又在民警的監督下做了一份交通法規試題。“我們是因為車輛違停被拖移來到這里學習的,通過今天這件事情,我們會吸取教訓,做一個遵守交通法規的人,也會告訴親朋好友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負責學習點的民警黃健介紹,在市區主要路口建設“文明交通學習點”主要是通過“以學促管、學管結合”的方式,營造人人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學習內容主要針對違反交通法規的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和因違停車輛被拖移的駕駛人,在登記身份信息后,進行觀看交通事故錄像,現場講解學習,抄寫道路交通法律、法規,體驗執勤,填寫《承諾書》,實行長效管理。
“過去,路口闖紅燈的行人多,路口秩序亂,發生在路口的事故也多,而且處罰時很多群眾對于罰款意見很大,交通學習點建成后,大家普遍認可了這種處罰形式,從剛開始時這里每天有100多人學習,到現在每天只有20多人,可以說,整治的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黃健說。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