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要“顏值”
更要拼“氣質”!
為了不斷提升無錫的城市品質
一個“醞釀多時”的動員部署會議
今天召開
↓↓
市委、市政府專題
召開城市管理工作會議
深入分析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現狀
部署開展優美環境合格區建設
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努力打造
潔美、暢通、智慧、文明無錫
會議充分肯定城市管理取得的成績
同時也指出
要清楚認識到
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相比
我們的城市管理還存在不小差距
突出表現在“三多三缺”:
一是管理主體偏多。
二是市容頑癥較多。
三是交通擁堵增多。
四是法規制度缺位。
五是治理手段缺乏。
六是保障供給缺少。
那么如何能走出一條
具有無錫特色的
城市精細化管理之路呢?
那就是努力打造
潔美之城
暢通之城
智慧之城
文明之城
劃重點
↓↓↓
環境更潔美
當前存在的問題
部分道路年久失修、破損坑洼,沿街綠化缺失枯死現象多見,臨路臨街的部分建筑外立面陳舊不堪,一些路面設施拆除后遺留下的地樁和螺栓等無人清理、造成隱患;
垃圾分類及收運體系不完善,有的雖然分了類但沒有分收分運分處,一些垃圾收運點操作不規范,成了群眾“掩鼻疾過”的“重災區”;
不論是老城還是新城,都存在農貿市場、公廁布點不合理的問題,而且周邊環境較差;
一些戶外廣告內容拙劣、私設亂放、毀損綠地、存在安全隱患,前段時間還出現了“烏龍廣告”,沒給城市添彩反而添堵;
渣土運輸車超載運輸、跑冒滴漏屢禁不止,等等。
一
提高城市凈化水平
加快推進環衛保潔市場化、一體化、集約化改革,努力實現“墻到墻、邊到邊”的無死角保潔。
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治理,積極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擴建垃圾處理設施,更新垃圾收運車輛。
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確保我市公廁總體數量和服務半徑滿足市民群眾需要。
有序抓好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切實改變農貿市場臟亂差問題。
二
提高城市美化水平
加強道路翻新和街景改造,推進建筑物立面定期清洗美化,扎實抓好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全方位美化街容街景。
注重整體設計,逐步換裝升級垃圾筒、報刊欄、公交站臺、休息座椅等公共設施,讓“城市家具”更美觀、更實用。
嚴格規范戶外廣告設置,加強城市違規廣告治理,使戶外廣告與周邊建筑、道路、綠地、水體等形成和諧的整體景觀。
三
提高城市綠化水平
圍繞打造“城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推動老城區見縫插綠、立體增綠;加強新城區規劃建綠、騰地造綠,增加提升城市綠地總量和質量。建立健全園林綠化長效管護機制,完善市場化的綠化養護工作,有效提升綠化管護精細化水平。
四
提高城市亮化水平
重點實施老城區、環蠡湖地區、京杭大運河沿線、快速內環、太湖新城等區域亮化改造工程,建立完善分區、分時、分級的亮化管理模式,營造城市精美的“第二輪廓線”,展示具有江南韻味的“夜無錫”。
交通更暢通
當前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交通擁堵情況有所加劇,形象地說,有朝九晚五的“潮汐堵”、逢年過節的“景區堵”、難接難送的“就學堵”。
一方面,沒有處理好行車和行人的關系。
有的地方道路斑馬線設置過密、距離過近,甚至干道上出現60米間隔的斑馬線,通行效率低下;
禮讓斑馬線普遍不禮讓,雖然在一些地方設了醒目標識但仍有不禮讓的現象;
全市過街天橋僅21座,地下通道僅23條,特別是部分人流密集的區域仍以路面通行為主,交通立體化水平低。
另一方面,沒有處理好開車與停車的關系。
城區停車資源十分緊張,停車指示系統缺乏,一些商場、樓宇等大型載體規劃建設的地下停車場被改建為超市、餐廳等經營性場所,占道經營、亂停亂放又加劇著“停車難”與“亂停車”的惡性循環。
一
化解“行車堵”問題
加強街巷微循環系統和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有效緩解早晚高峰和部分路段擁堵狀況。
推動全市范圍內交通信號燈、標志標線、物理隔離、道路監控等設施的標準化建設、一體化管理,科學設置城市交通指路系統和智能交通誘導系統,有效引導疏解車流。
完善、優化斑馬線,推廣安全島、行人駐足區等二次過街安全設施,做到“有線必有燈、無燈不劃線”。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汽車和共享單車為輔助的公共交通體系。
二
化解“停車難”問題
增量上做好“嚴格配建”和“上天入地”兩篇文章。
一方面在公共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區邊緣等區域合理配置公共停車設施,鼓勵超配建停車場;
另一方面支持建設停車樓、樓頂停車場、地下停車場、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
存量上做好“資源挖潛”和“錯時共享”兩篇文章。
一方面在城市主干道以外道路合理設置停車位,適當設置限時停車、夜間停車等臨時停車位;
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居民小區、辦公樓宇內部停車場及個人停車泊位,以有償或無償的形式錯時對外開放,提高停車設施周轉利用率。
三
化解“秩序亂”問題
要持續開展常態化交通違法整治,重點查處機動車亂停亂放、隨意加塞、車窗拋物等交通不文明現象,建立不文明交通行為“全社會曝光”機制,加快實現機動車斑馬線禮讓率、非機動車和行人交通守法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
進一步規范共享單車、電動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停放,對快遞、外賣行業非機動車駕駛人員實行“一人一車一證一碼”管理,依法打擊黑車、“小飛龍”等違法營運行為。
清理整頓違法占道經營、占道施工,集中整治電動車違規改裝、生產銷售超標電動車輛等違法行為,嚴查跑冒滴漏、超限超載等非法運輸行為,凈化道路交通環境。
治理更智慧
當前存在的問題
管理方式仍較單一。部分地區患上“突擊整治”“突擊創建”依賴癥,管理時緊時松,效果時好時壞;有的執法不嚴、“彈性執法”,沒有發揮法律法規應有的作用;有的執法簡單、“以罰代管”,缺少相應的指導、教育、服務等措施。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不夠,智能誘導系統、智能停車系統和智能設施管理平臺建設滯后,市區兩級數字城管指揮中心機構至今尚未組建。
對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挑戰應對不足。2017年無錫地區無人機持有量超過5000架、但登記注冊的只有1200余架,大量無人機處于無監管狀態,“黑飛”事件不少,安全隱患突出。
全市共享單車管理滯后,現有數量達到58萬輛,遠遠超過實際需求,很大部分還是無序投運、無序停放,擠占了公共資源,部分企業倒閉跑路還引發社會問題。
外賣、快遞等行業車輛缺乏有力規范監管,近4個月,我市共發生涉及外賣、快遞等行業車輛交通事故303起。
一
堅持高端引領
要適應城市管理發展需要,更高標準規劃建設智慧城市,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協調推進智慧產業、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各項工作,科學有序、系統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高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和應用成效。
二
推進高度整合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信息共享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打破信息孤島、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各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國有企業之間、部門與國有企業之間的數據聯通和共享,特別是和城市管理相關的數據資源要盡可能歸并到一個平臺,促進數據資源高度集成。
三
實現高效運行
建設“智慧城市”不僅要將城市建筑、街道、管網、環境、交通、人口等各方面的實時運行狀況,用數據反映出來,把數據集成進來,更要把這些數據分析好、運用好,形成城市管理全過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新方式,建立高效、通暢、便捷、發達的城市運行管理模式,實現“科技讓管理更精準”“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社會更文明
當前存在的問題
部分領域上位法律規范和地方性法規不健全,有時只能“借法執法”,導致執法“挺不起腰”,違法成本較低。
對交通違法行為,今年上半年全市查處363.8萬起,其中現場查處行人闖紅燈2.1萬起,人臉識別系統抓拍行人交通違法1.97萬起,查處各類非機動車交通違法39.9萬起,執法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現行法規缺乏對非機動車駕駛員和行人的強制性措施,交通文明個人信用體系也缺乏對這一類違法行為的信用管理,震懾力不強,約束力不夠,助長了“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使“闖王們”感覺不到交通違法的成本。
對偷倒垃圾行為,建筑垃圾前端管理、中途運輸、終端消納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執法查案過程中法律法規支撐薄弱,查處以及證據固定等工作難度較大,甚至有偷倒者被抓現行也有恃無恐。
對社會不文明現象,缺乏具有無錫特色的文明行為政策法規,亂停亂放、亂貼亂畫、亂搭亂建、亂拋亂灑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市民文明行為養成缺少剛性約束。
一
強化宣傳教育
啟動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和道德教育實踐場所,依托各級道德講堂有效實施道德培育。
加強道德典型選樹宣傳,推動涌現更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志愿者、美德少年,以“群星效應”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
二
強化主人意識
要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進一步壯大志愿者隊伍,加強組織培育,持續開展“一月一主題”、環太湖生態保護等品牌活動,增強志愿服務活躍度。
多渠道發動市民參與城市管理,自發監督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為城市管理把脈問診、獻計獻策。
讓市民群眾既是城市管理的主人又是受益的主體,從而主動關心城市管理,為城市管理盡責出力。
三
強化文明養成
注重行為規范引導,圍繞講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樹新風,廣泛開展“做文明有禮無錫人”主題活動。
堅持德法并重,制定出臺《無錫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堅持教育引導、規范管理和懲戒示范相結合。
要扎實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健全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系統,加大對影響惡劣的不文明行為或失信主體的曝光力度。
新一輪城市管理的序幕已經拉開
期待無錫的變化!
讓我們共享
潔美、暢通、智慧、文明
城市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