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武漢兩會召開,1月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關于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的批復》,未來數年武漢將新增8條地鐵線,總長達到606公里。這一大好消息,成為武漢市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根據這一規劃,武漢將擁有第一條兩穿長江、一穿漢江的地鐵環線,第一次擁有時速達160公里/小時的4條市域快線,而且武漢地鐵將第一次跨出武漢,抵達鄂州。
截至目前,武漢市已建成通車軌道交通達305公里,居全國第五。地鐵界人士指出,根據里程數、客流載荷量、線路和站點數等指標估計,到2024年,武漢可望躋身全球十大“地鐵城市”之列。市人大代表、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市人大代表、市規劃局局長盛洪濤,4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解讀規劃,他們表示,第四期規劃建設,將為武漢建設世界級地鐵城市奠定堅實基礎,極大方便市民出行。
全市所有區覆蓋地鐵,最高時速160公里
根據規劃,7號線北延線通往黃陂前川,16號線通往漢南,19號線讓光谷東片區的高新二路與武漢火車站相連,新港線則是從工業四路通往新洲陽邏,都是最高運行時速達160公里/小時的市域快線,可大大拉近新城區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
1號線和紙坊線開通,讓東西湖區和江夏區的核心區域也有了軌道交通。未來伴隨蔡甸線和上述幾條線路建成,蔡甸、黃陂和漢南等新城區的核心區域都將擁有軌道交通。許甫林說,在第四期建設完成后,“武漢市所有區將實現地鐵全覆蓋,新城區城關僅剩新洲邾城無地鐵”。
他表示,武漢地鐵規劃、建設、開通、運行同步推進,“規劃具有前瞻性,建設執行高標準,每年都有新開通的地鐵線,建設一部分開通一部分,分區間開通,為的是最大限度便利居民出行”。
盛洪濤表示,今后規劃在充分考慮新城區地鐵布局,地鐵的建設要與新城區經濟發展、區域產業結構相互適應。市內交通暢通了,武漢更能擔起天元之城、交通樞紐的地位。
首條地鐵環線繞全城一周
12號線是武漢地鐵首條環線,從線路圖看,12號線兩次穿越長江、一次穿越漢江,還要穿越沙湖和墨水湖,十余次下穿已有地鐵線路和鐵路線,建設難度將創下新的工程紀錄。
盛洪濤說,當年在編規劃的時候,起初并沒有考慮做環線,后來在對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地鐵發達城市的規劃學習中,發現大型中心城市都規劃有環線地鐵,再充分考慮武漢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后,決定增加12號線環線。
12號線到達的位置有不少是近年來武漢新開發建設的區域,比如連接漢陽和武昌地區的越江隧道兩端分別是國博中心站和凌吳村站,從國博中心站往漢陽腹地出發,12號線路過四新地區,武昌片區的凌吳村站則位于青菱地區,近年來該處周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也大踏步前進。
盛洪濤說,環線能較好地解決客流疏散的難題,12號線將成為“換乘之王”,聯通所有線狀的地鐵線,解決就近換乘的通道問題。今后,地鐵換乘將集中在武漢市二環線與三環線之間,一環內換乘擁擠的情況將得到緩解;未來,后湖大道附近地鐵站及常青花園附近地鐵站將成為密集換乘區域。
“三鎮齊動工,但受制于地質結構等問題,12號線漢口古田片區有望最先開通。”盛洪濤說。
地鐵首次跨出武漢,抵達鄂州
主城區地鐵網線初步形成,市民下了地鐵可以選擇步行或騎單車,地鐵周邊配套有自行車停車場;地鐵開進新城區,在站點設置有停車場,部分區域學習地鐵先進城市的模式,深度開發上蓋物業及商業資源,構建地鐵小鎮,盡可能發揮地鐵的優勢,便利生活。
盛洪濤說,規劃充分考慮了地鐵沿線及站點(場)的上蓋物業開發,商業、產業的導入等方面,都被納入到規劃中來,如此一來既可以帶動商業繁榮,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地鐵運營的不足。比如,后湖大道地鐵站在這方面的嘗試,就證明了這條路徑是對的。
“地鐵城市,不是開通了地鐵的就叫地鐵城市,而是有具體開通運行公里數和網線密度指標的。”盛洪濤說,目前武漢過江方式中70%的人選擇軌道交通,到2024年,中心城區70%左右的居民出門500米左右即可有地鐵站,生活方式也將隨之改變。
此外,此次武漢新線路獲批,也讓鄂州人民收獲了意外喜悅,11號線葛店段3.7公里長,設站1座,車站名為葛店南站。工程通車后,地鐵由此跨出武漢進入鄂州,將便利沿線人們跨區出行。(記者李冀 張晟)
市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武漢地鐵建設
期盼趕飛機高鐵的地鐵線“不止一條”
1月4日,武漢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獲批的消息,令參會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十分振奮,他們欣喜之余也對武漢軌道交通建設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機場高鐵站“單線路”讓人不便
“從我家出發,大約15分鐘就可以到地鐵站。出差的話,去高鐵站、機場都很方便。”市人大代表、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黨委委員詹建輝表示,武漢地鐵這幾年發展迅速,如今第四期建設規劃又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消息令人振奮。
詹建輝對武漢地鐵建設規劃提出建議。他說,目前到達武漢站、天河機場的地鐵線都是單通道,如目前只有2號線到機場,4號線到武漢站,很多遠離這些線路的居民乘地鐵到機場和高鐵站,就很不方便。他建議規劃建設更多的通道到達這些交通樞紐,使更多市民能夠更加便利地乘地鐵到達機場和高鐵站。
詹建輝說,軌道交通建設成本高、工期長,中心城區也可以考慮建設成本相對低廉,也更加輕巧靈活的輕型軌道交通,以提高城市交通線網的密集程度,方便市民出行。
在地鐵站和公交站間開行擺渡車
“我住南湖,去年7號線開通后,極大緩解了南湖的擁堵,也方便了開車族。”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界別委員、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上官莉娜說,武漢地鐵公交距離無縫對接尚有距離,有些地鐵站口沒有公交站,乘客出地鐵后還要再走上一段路,才能換乘公交。她回想自己在法國生活時,“巴黎那真叫無縫連接,一張交通票在2小時內都有效,下了巴士還可以憑票坐地鐵,不用再另外購票。這些好的經驗,武漢也可以借鑒”。
詹建輝也表示,像建設大道和解放大道之間的很多支路,并沒有公交站點,這讓市民尤其是老人出行極為不便。他建議在支路與主干道之間規劃小型公交,或是擺渡車等。
盼望“差地鐵”的青山區快快開通5號線
市人大代表、市第四十九中學教師楊軍說,目前她居住的青山區還沒有地鐵,較其他地鐵區而言,市民出行很不方便。“我最盼望途經青山的地鐵5號線盡快通車。”
楊軍認為,武漢地鐵線網還存在區域性的分配不平衡。相對而言,漢口片區線網較為密集,青山、漢陽、武昌片區明顯不如漢口密集,城市還有很多片區沒有通上地鐵。“希望武漢地鐵線網覆蓋面越來越廣,市民出行越來越方便。”她說。
市人大代表黃萬能介紹,目前江漢區已啟動了漢口火車站站點前期施工準備工作。而一個站點的建設,往往會帶動周邊區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地下管廊、配套道路、停車場等,將進一步優化交通環境,為市民帶來更多便利。
標識最好中英文對照方便外國旅客
市人大代表、湖北山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燕說,所有軌道交通站點的出入口,都應配套安裝電梯。“這一點,新開通的幾條地鐵線路都做得很好,但幾條老地鐵線路的出口,還有地方沒有電梯,這讓腿腳不便的老人、提重物的行人很不方便。”她說。
朱燕建議地鐵站進出口以及各種重要的交通銜接點等,都能增加公廁,方便地鐵乘客,尤其是乘地鐵的兒童。她建議地鐵站內有條件的話還應配套母嬰室、嬰兒打理臺等。
市人大代表姜凡也建議,可以多設置雙向電梯,方便趕車拎行李的乘客;讓標識更清晰、醒目,最好有中英文對照,方便外國游客。(記者胡雪璇 王雪 華智超)
各方反響
市交管部門:極有利于城市更好“去擁堵”
武漢軌道交通第四期規劃獲批的消息發布后,市交管部門表示,武漢軌道交通的大發展為舒緩城市交通擁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條地鐵線路的開通,都給周邊道路的交通壓力減負。
例如19號線從武漢火車站至高新二路,這讓開車走三環線去武漢火車站的光谷居民有了新選擇,減少了三環線該路段的通行壓力。而12號線從武昌火車站到武昌火車站這條環線,途經的站點將幾個大型公共交通樞紐都囊括其中,方便武漢三鎮的市民出行,減少換乘,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路面交通工具通行的密度。(記者魏娜)
市民熱議:地鐵越多路上越省時,真好
好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廣大市民熱議。人們都說,地鐵增多,出行更加方便,城市運轉效率也更高,是大好事,要大力支持。
武漢市江楚開物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經理李文俊說,自己現住漢陽四新片區,“我每天早上上班坐3號線轉1號線,到硚口上班要繞一大圈將近1個小時,等12號線通車后,我每天上班路上應該只需要10分鐘,真是盼望早開工早通車”。
保利心語小區居民李濤明說,自己住在南湖邊三四年了,在光谷上班,早先一般坐公交車,很費時。隨著7號線通車,從家中步行到地鐵站雖然還需10多分鐘,但上了車就快了很多。等到8號線二期通車后,家門口就是地鐵站。現在又傳來好消息,8號線三期獲批,真是開心。
武漢中利擔保公司職員陳志勇說,自己在武漢上的大學,畢業后到外面城市闖蕩一番后,去年初回漢工作,“地鐵7號線的試運行,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每天免去轉車換乘的麻煩,節省了不少時間”。 (記者戴旻陽 姚傳龍 謝冰林 夏奕 費權)
網民稱贊:“加快建成世界級地鐵城市”
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得到國家批復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市民網友熱議,大家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也為武漢建設世界級地鐵城市點贊。
網民“方振興”說:“厲害了我的大陽邏!祝賀陽邏第二條地鐵線新港線獲批。”網民“德德”說:“咱黃陂前川線批了,離市區又近了一步。”網友“F”說:“我沒看錯吧?有工業四路到陽邏的,豈不是下班就能回家了,美滋滋哦!期待!”網友“文”說:“白沙洲地鐵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還守望3年,地鐵出行可以方便一大批白沙洲居民,這是政府辦的一件大實事,厲害了,武漢!”
還有不少網民對武漢的變化感到自豪,網友“李新建”說:“大武漢!日新月異!走在新時代的前列!”網友“隨風”說:“加快建成世界級地鐵城市!”網友“hello楊成松”說:“終于盼到這一天,希望有關部門爭取盡快全面開工建設!”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