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有時意味的不僅是便捷和遠方,更連接著一種命運和夢想。13 年,216 米,黔南州羅甸縣一個叫麻懷村的喀斯特地貌的小村子,全村人在半山腰鑿通了通往外界的隧道。燃掉了 2300 余支蠟燭、100 多公斤煤油,打了 2000 多個炮眼……
不踏上貴州的土地,不置身茫茫大山,很難理解一條“路”與這塊土地千百年來的萬千糾纏。唯有以非凡之精神,才能成就非凡之偉業。
2015 年,貴州成為西部地區第一個縣縣通高速的省;2019 年,貴州將實現全省“組組通”公路,把路修到村民的家門口。
188 萬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貴州也成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
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不讓一個人掉隊。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2018 年,貴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 6.8%,創近 6 年來同期最高增速,比全國高 3.2 個百分點;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9.6%,增速高于全國 0.8 個百分點。星星之火 廣袤大地換新顏。
當新時代的號角集聚起奮斗的力量,3500 萬貴州兒女書寫著廣袤大地上決戰脫貧攻堅的奇跡。
多位嘉賓在《論道》欄目中講述了貴州省脫貧攻堅的歷程。
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這個故事是從1991年,我嫁到這個村還沒有電沒有路。只有四個村才有一所學校,所以孩子要十歲才能走陡峭崎嶇的山路去上學,六七歲時走不動山路。山洞沒有打通,從來沒有一個大學生,村里面的人基本上有一半的光棍找不到媳婦。我在基層一線最現實的感受是“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路通了,心就通了;心通了,財路就通了。
所以花了13年的時間,日日夜夜地打通一個人工隧道。現在村里面路通了,孩子五六歲、三四歲就可以去上幼兒園。路通以后,有三十個孩子考上大學,還有一些考上研究生,原來種的糧食一年只夠半年糧,都還是吃玉米,現在人均收入達到13800多元了。有大學生了,光棍也全部解決找到媳婦了,村里面也有幾十輛小車了,這是我們村民最滿意的一件頭等大事。
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我覺得這個路是制約我們發展最大的一個問題。2000年以前我們水電路不通的時候,那個時候別說談發展、談產業,就是連老百姓去街上買一樣東西,一點一點幾十斤背回來都要費很大的勁,要走幾個小時。所以想想那些時候,十年過去,我們整個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省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真的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是一個實際摸得著、看得見,可以享受得見的幸福生活,謝謝!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聽了鄧書記的這番話,我特別的感動。你說路通了,心就通了,這個概括遠遠超出我們所有的學者對“路”的意義的概括。過去我們說到修路,往往講一大堆經濟學的好處,比如可以把山貨運出來,可以把山外的東西運進去。但實際上我們修一條路、通一條路,遠遠地不止這些,它所帶來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效果,遠遠不是僅僅用人均收入的提高可以衡量的。那么我更希望這條路通了以后,城市有更多人群通過這條路來到鄉村,城鄉實現雙向的互動。通過路,實現了這種通暢的交流,我們的鄉村才不會衰敗,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