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2016年,牙同高速、茶格高速、德香高速、香花高速相繼建成通車;
2017年,花久公路、共玉公路將有望建成通車……
我省高速公路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16年底,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里程已達3500公里。如今,一條條黑色巨龍蔓延在廣袤的青海大地,為群眾編織了一個幾乎通達全省的通行網絡,也為我省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搭建起通達四方的快速通道。
從0公里到3500公里的轉變
2015年12月24日,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此時,距離與它一同構成西寧外環高速公路的平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已經過去14年。
到目前,我省已經形成以西寧為中心,連接7個市、州,輻射東部周邊和西部地區的高速公路主骨架,高速公路(含一級)已達到3500公里。而在2000年底,青海沒有一條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只有18公里。十余年的時間,高速公路給青海發展帶來了什么?平西高速公路為青海、西寧市的發展帶來的變化不再需要贅述,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大美青海”旅游品牌的打造就是最好的注腳。
“十三五”期間,我省高速(含一級)公路通車里程有望達到5000公里,而伴隨著今年花久公路、共玉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全省六州兩市通高速的夢想也正在一步步照進現實。
世界屋脊上誕生的公路奇跡
隨著我省高速公路網的不斷拓展,每年進出我省的車流量都在逐年攀升,我省高速公路的建設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從雙向4車道,到雙向6車道,再到雙向8車道,看似增加的只是簡單的數字,背后卻凝聚著高速公路建設者們的智慧與心血。
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位居全國32個省區直轄市第四,雪山、草原、戈壁、荒漠構成了我省絕大部分地區的地域環境,除河湟谷地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氣候環境令人生畏,其中一部分地區更是被視為“生命禁區”。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省的高速公路建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察爾汗至格爾木高速公路,是我國第一條全鹽漬土地區高速公路。建設者們用世界范圍內首次使用的“布袋樁”施工法,創造了全鹽漬土地區建設高速公路的奇跡。共和至玉樹公路,是通往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首條高速公路,也是穿越我省多年高原凍土層的首條高速公路。共玉公路的建設者們化解了一道道高原凍土地區高速公路建設的難題,在一點點建成高速公路的同時,其中的多項技術均獲得了國內外認可。
而在公路建設期間還需顧及生態保護,這也是我省各條高速公路建設現場獨有的一道風景。共玉公路被當地群眾稱作“從草原上生長出來的一條高速公路”,這是對共玉公路環保工作最好的贊譽。
高速公路讓百姓走上幸福路
如果說高速公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一個時間積累,那么給群眾出行帶來的改觀則是立竿見影的。
以西寧的外環高速為例,如果沒有這條快速通道,以目前的市區交通狀況,市民駕車從東至西最快也需要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而有了這條外環通道,這段距離最快20多分鐘就可以走完。加上環線與市區道路串聯的十余個連接線,車輛周轉效率大幅提升。如今,南繞城高速與平西高速所構建起的西寧高速環線,成為大部分西寧市民駕車出行首先考慮的路線。特別是南繞城高速公路,逐漸成為了西寧市的交通大動脈。
如今,家住海湖新區的趙女士無論是上班,還是周末回娘家,她都會選擇走南繞城高速公路。對她而言,南繞城高速就是一條最便捷的出行通道。而南繞城高速通車之前,每日必須穿行于擁堵的市區道路,常常卡著秒數走進單位大樓的經歷讓趙女士疲憊不堪。周末回樂都娘家也只能走平西高速,一旦在平西高速上遇到堵車,除了等待,只有109國道是她的另一種選擇。“現在不同了,南繞城高速直達我們單位所在的街區;回娘家也有了第二條高速公路可以選擇。方便多了。”
我省高速公路網絡給群眾帶來最直觀的改變是通行時間的大幅縮短。川大公路把原來川口至官亭的96公里路程縮短為66公里,行車時間由原來的3個小時縮短為不到1個小時;牙同高速公路通車后,西寧至同仁的行車時間由原先的3小時30分縮短至兩小時左右;花久公路建成后,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鎮至德令哈的路程也將由原來的12個小時縮短為4個小時,至格爾木的路程將由原來的1天以上縮短為6個小時,至玉樹市的路程將由原來的12個小時以上縮短為6個小時……
不僅如此,我省高速公路網絡的不斷拓展,也加強了我省與周邊鄰省間的聯系。花久公路、德香高速、香花高速共同架起連接新疆、青海、四川三省區的經濟通道;川大公路與大循隆高速將架起我省通往東部地區的又一通道。樂都的辣椒、循化的辣醬通過高速運輸通道銷往全國,黃南的熱貢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新開工建設高速(含一級)公路1000公里以上,加快聯系周邊區域的省際通道建設,實施主要過境路段的擴容改造工程,加強高速連接線、上下匝道建設改造,提高高速公路與普通國省干線、城市道路的銜接轉換水平。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