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公路。張祥兵 攝
“啊!我們是貴州公路人,奮進的公路人,自豪的公路人!一手牽著千山,一手挽著萬水,萬水千山總連著,連著我們的情誼。理想伴隨夢想,藍圖變為通途,夢想藍圖總載著,載著大地的希望……”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萬水千山公路情》,是貴州交通建設和發展的真實寫照,是曾經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百姓的心聲,更是貴州交通人的鏗鏘誓言。
“要致富,先修路。”是遭受多年交通不便的深山區貧困群眾內心深處共同的感性吶喊,也是貴州決勝脫貧攻堅、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的理性思考。
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明確到2017年實現建制村通暢率100%、建制村通客運比例100%、農村公路列養率100%、重點路段安全隱患治理100%的4個100%目標,確保徹底疏通通向各個村寨的“毛細血管”,實現打通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重任;2017年8月30日,貴州啟動2017年脫貧攻堅秋季攻勢暨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發出了脫貧攻堅秋季攻勢行動令,明確了到2019年實現全省100%村民組通硬化路的宏偉目標。
鄉村路上曬幸福。陳澄 攝
發展產業 鄉親笑了
在六盤水市鐘山區雙洞村,全長28公里、投資1000多萬元修建的下扒瓦至丫口通村公路,是連接六盤水市城區至涼都“后花園”大河堡花海景區的交通主干道,讓500多戶村民直接受益。
“這條路給雙洞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們這個村是窮得不能再窮了,沒有正規的村路,晴天一過車漫天塵土,雨天兩腳都沾泥,根本無法走。那時最尷尬的是不敢帶女友回家。”村民楊睿告訴記者,他曾帶一個女友回家,第二天不知什么時候,女友悄然走了。
自從路修好后,吸引很多城里的人來雙洞旅游。楊睿在今年2月開起了鄉村旅館,到8月時毛收入有4萬元。他把旅館交給父親打理,自己還打了一份零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
這條村路只是六盤水市鐘山區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個縮影。總人口60.84萬的鐘山區,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551.8公里。當前,該區推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提前實現了100%建制村通瀝青路(水泥路)和客車目標,組組通水泥路已經全面完成。
從六盤水市區出發,沿著大黑旅游公路,不到1小時就到了大河鎮周家寨村葡萄觀光種植園。阿加農場、嘎尼莊園、瑞士風情街……這些位于烏蒙山腹地“洋氣”的生態鄉村旅游景點讓人心情大好。
通過鄉村公路,六盤水市把鄉村旅游產品推銷到了全國。隨著外來游客增多,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融入到了烏蒙山區。周家寨村成立了村民葡萄合作社,種植了2800多畝葡萄,年產20多萬斤。小葡萄帶動大民生,村里每年舉辦采摘節吸引游客觀光旅游,成立了葡萄酒莊發展深加工產業,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5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產業無法外推,當時村民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現在路修好了,不僅產業發展得更好,同時帶動了村里的旅游經濟,現在村子里的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1萬多元。”說起農村公路帶來的紅利,大河鎮鎮長董萬祥喜形于色,“產業在哪兒,路就修到哪兒!”
“這條路沒修通之前,村里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條寬不足兩米的砂石路,彎多坡急,每到下雨天就變成了泥漿路。在收獲季節,村民要花3個多小時才能趕到最近的集市賣糧食,要是去市區得5個多小時。”雖然已經時隔兩年,但是回憶起當初的情景,周家寨村黨支部副書記周禮華的心情還是五味雜陳,“不過現在好了,路修好了,一切都好了!”
平坦的通村公路穿梭在鐘山區恩華酒莊至馬路灣、馬路灣至大箐村、周家寨至蒿枝坪等各個村莊之間,帶來的不只是百姓出行便利,還有經濟的直線上升。
據六盤水市鐘山區區長陳松介紹,“十二五”以來,該區以“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建設為統領,全面夯實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主導、交通主抓、部門配合、鄉村盡責”的工作機制,細化責任落實,暢通農村物流網絡,確保“三變”改革落地落實。
目前,鐘山區農村公路建設快速發展,提前實現了100%建制村通瀝青路(水泥路)目標,組組通水泥路全面完成,串戶硬化路完成80%以上。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全面加強,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網絡。隨著100%建制村通客運目標和城鄉公交一體化全面發展,鄉親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播州區農村公路。劉葉琳 攝
留住鄉愁 匠人笑了
自小康路工程開展以來,遵義市播州區打開了鄉村旅游產業之門,路通了,村美了,民富了,這里成為“交通+旅游”“交通+產業”“交通+扶貧”的典型案例。
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過去是貧困村,原來的村名叫“荒茅田”。曾經由于貧窮,村民們只得外出打工,花茂村一度成了“空殼村”。黨的十八大以來,花茂村落實省委“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部署,統籌推進精準扶貧,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游,推進農旅文一體化。幾年下來,村子里的路修好了,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特色高效農業的有機融合,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因此改名為“花茂”,寓花繁葉茂之意。
當記者前往花茂村采訪時,村民王治強一家正忙著擺放桌椅、打掃衛生,為忙碌的一天做準備。
“自從路修好以后,這里的游客明顯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因為游客可以直接把車開到我們的院壩里來。”王治強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我們家的‘紅色之家’農家樂生意一直都很好,每天有好多人排隊吃飯,需要提前預約才能訂到位置。我們每天得控制接餐的總數,把剩余的游客介紹給村里別的農家樂,讓周邊的百姓和我們一同富裕。”
“遠方的客人,歡迎品嘗我們自己用糧食釀的紅醋,價格公道,可以美容養顏,對身體也很好……”在楓香鎮茍壩村,返鄉創業者吳萍笑容滿面地將手里裝著紅醋的小杯子遞給來來往往的游客們。
“現在提倡要‘留得住鄉愁’,這幾年家鄉發展很快,所以我選擇回家學習技術,留住我的鄉愁。”吳萍告訴記者,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家鄉比較貧窮落后,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她也不例外。2015年通村公路修好后,吳萍選擇回到家鄉,學習釀醋技術,創業當起了小老板。她釀的養生紅醋很受游客喜愛,很多游客還會打電話給吳萍訂購。現在,吳萍每年收入突破10萬元。
“我們這里的匠人很多,鐵匠、豆腐匠、醋匠、豆豉匠……大家都是靠手藝吃飯,現在路修好了,旅游發展起來了,我們這些匠人終于找到了‘舞臺’,發揮我們的工匠技藝了。”吳萍感激地說。
“幾年前的茍壩村,可以說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誰也不愿意來,自從路修好以后,這里的旅游業呈井噴式發展,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長,對于我們來說,‘留得住鄉愁’才是最大的幸福!”遵義茍壩紅色文化旅游創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肖詩潤說。
“農村公路的建設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自然資源開發、百姓就業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保證了農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直接服務;另一方面引導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規模空間布局發生變化,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播州區副區長付文懷介紹,2016年以來,前往播州區鄉村游的人數達78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1.1億元。
播州區烏江鎮濕地公園農村公路。 韓雙喜 攝
景色美了 游客笑了
多彩貴州風吹向世界,全域旅游發展的井噴期已經到來。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共接待游客5.3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5027.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2%、43.1%,實現“井噴式”增長。旅游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連峰際天,飛鳥不通。”古人曾用詩句道盡黔道之難。如今,“三年三年又三年,貴州交通翻了天”,依托于貴州大交通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交通運輸網日益發達,逶迤青山與千溝萬壑的天然屏障共同組成一道道悠哉于路上的景觀。
“其實,咱們貴州的風景并不比省外差。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貴州高速公路縣縣通以后,我們全家組織的自駕游,足跡幾乎走遍了全省主要景區景點,我們對貴州的旅游有了全新的認識。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我看來貴州的山水更獨特,更美麗。”說起黔中游,貴陽市民唐女士點贊道。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我省農村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已有1630多個村寨開展了鄉村旅游,高速公路與全省70個風景名勝區連接,全省所有5A級和主要3A、4A級景區30分鐘即可進入高速公路系統,促進了旅游業態“井噴式”增長,全省旅游業年均增速接近30%。
今年,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紅色旅游景區、民族特色村寨、風情小鎮的旅游公路建設;完善普通公路旅游服務設施,根據需要在農村公路沿線增設簡易驛站、港灣式停車帶和觀景臺。
“各地打造了一批集產業致富、旅游發展功能的產業路、旅游路,形成了產城景互動、山水田一體的新格局。”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巡視員楊國峰說,要把農村公路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促成景觀公路拉動旅游業發展,推動我國“交通+旅游”的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
“多彩貴州路,條條汗水鋪。若問此路通哪里?繁榮與小康,美滿和幸福!”一曲《多彩貴州路》,唱出了貴州人的自信和愿望。如今,這條美麗的路依舊在延伸。
據統計,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農村公路共計完成投資354.1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61萬公里,已實現98.4%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到今年底,可圓滿完成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的目標,讓更多先進的文化、科技、教育走進村寨,讓“綠色”黔貨出山。這條路,也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小康路,必將助力貴州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鏈接:今年底我省將實現農村公路“村村通”
2017年底,我省將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客運,屆時貴州將成為全國第14位、西部第1位實現全省建制村道路通暢的省份。
“十二五”以來,我省堅持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總目標,按照“立足建、著力管、注重養、突破運、合力推”的工作思路,緊扣交通扶貧脫貧攻堅部署,全力以赴加快農村公路發展,進入到“政府高度重視、交通主推主抓、部門合力攻堅、體制逐步健全、機制運行順暢、機構人員到位、資金配套落實”的穩定階段,成為貴州農村公路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速度最快、配套設施最好、發展成效最顯著的時期。
“十三五”以來,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美麗鄉村小康路”、“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四好農村路”建設等重大部署,我省將加大投融資創新力度,繼續以強勁的勢頭完善廣大農村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農村公路共計完成投資354.1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61萬公里,其中通村瀝青(水泥)路20149公里、縣鄉道改造項目1536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1570公里、窄路面公路拓寬改造2839公里,截至8月底已實現98.4%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到年底可圓滿完成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的目標任務。
文章來源:貴州日報9月25日第11版 作者:馮蕾 劉葉琳 彭茂乾 舒剛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