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住在農村的人想出門是個難上加難的事情。
家住重慶市永川寶峰鎮的龍鳳橋村馬家坳村的楊小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家門口前這條路又窄又陡,是真正的‘爛泥路’,想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可肥料和飼料運不進來,農作物和豬又運不出去,只能靠人力抬出去。”
貴州省黃平縣一碗水鄉石坡村支書滕朝美表示:她所在的村是一個封閉落后、道路泥濘的山村,雖然與鄉政府的距離才十來里路,可雨天連爬帶走1個多小時才到鄉里,在鄉里辦事穿水膠鞋的大家都知道是石坡的人。
住在平樂縣同安鎮的村民出行更加困難,該鎮3個村委1800多名群眾的主要出行通道——馬步水至鳳山道路總長0.88公里,路寬4.5米,路況為泥巴路。群眾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的中間地段還涉及到一座危橋,稍下大雨,就會淹沒橋面,無法通行。
還有網友在網上分享住在農村這樣的出行感受:永遠泥濘不堪的田埂和只能下一只腳的羊腸小道……
比起城里間隔3至5分鐘一班的公交、隨叫隨到的出租車、寬闊平整的柏油路,多數農村只有難以行走的小破路,解決廣大村民出行難題,為貧困地區帶去人氣、財氣,讓農村更有生機和活力,是黨和國家牽掛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公路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成為農村交通重要發展方向。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至2019年底,全國農村公路里程已達420萬公里,貧困地區縣城基本實現了二級及以上公路覆蓋,全國已提前完成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兩通”任務。到2020年8月底,已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客車。
如今,平樂縣同安鎮已完成馬步水至鳳山道路的硬化、橋梁架設,“爛泥路”實現了全面硬化,村民外出甩掉了水膠鞋換上了皮鞋,這可喜的變化給村民帶來生活的便利和驚喜。但“兩通”的完成還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多數村民出行仍存在著時效低、舒適度低、嚴重安全隱患等問題。從村民的個體需求來看,部分地區每天只有1至2次班車,滿足不了全天候的出行需求;如遇特殊時間節點村民扎堆出行,更難以滿足需求;到站時間嚴重不準造成出行困難;農村地廣人稀,養護道路時間長、成本大;駕駛人法制意識薄弱、交通安全意識差……
如何鞏固已有成果,進一步發揮交通運輸助力鄉村經濟振興,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2021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印發《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關于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文件指出,農村公路包含縣道及以下公路,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和重要基礎設施,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基礎性、先導性條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先行引領和服務支撐作用。相對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求和交通強國建設要求,農村公路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包括路網通達深度仍然不足、技術等級水平總體偏低、安全防護及橋涵等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管理養護存在明顯短板、客貨運輸服務水平不高,以及“四好農村路”發展長效機制有待完善等。
在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下,我國城鄉空間結構、城鎮格局、人口分布、產業體系、村莊演變等將發生重大變革,要求農村公路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提高服務效率、拓展服務功能,構建城鄉聯通的交通網絡,營造安全宜人的出行環境,形成多元融合的發展格局。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進農村交通高質量發展,全面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改善農村交通環境,推動交通提檔升級,提升運輸服務供給,強化管理養護升級,提升高效治理能力。
山東省開展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以來,已新改建農村公路6.7萬公里。但該省農村公路提質增效仍面臨很多棘手問題,等級不高正是其中之一。日前,山東省出臺《全省“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方案》,將提升新建公路路面結構標準,瀝青、水泥混凝土厚度分別達到5厘米和20厘米以上,重點實施路網提升、道路通達、通行安全保障、融合發展樣板、運輸服務升級“五大工程”,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交通力量。到2025年,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化客車、農戶通硬化路,農村物流通達率、公路養護率、路長制覆蓋率將均達到100%,所有自然村高標準實現“村村通”“戶戶通”。
提高了硬通路標準,還要解決班次問題。上錢村是杭州市臨安區板橋鎮最西邊的一個村,與富陽區新登鎮交界,其中大橫自然村片地處偏遠,到最近的三口集鎮有10多里路,往來自然村和集鎮之間的2751B路公交車只有周末開通,且一天僅2班,對需要坐公交外出的村民們來說十分不便。經過該區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臨安山多地廣,全區公交的運營公里數很長,在運力有限的實際情況下,要滿足村民們每天通公交,且每天增加至4班的需求確實存在困難,但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為村民們提供便民服務。最終,經過反復溝通,2751B路公交車的發車頻度從僅在周末兩天各2班,增加到周二、周四、周六、周日四天每天3班,相當于每周的班次增加了2倍。“出家門,上車門”的便捷公交出行,將在這個自然村實現。
村里的硬通路、門口的公交車、富裕的班次滿足了村民的基本需求,為了出行更加方便,他們對農村交通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能不能像城里等公交一樣實時知道車的位置、道路損壞了是否能及時修理是對發展農村交通、提升服務水平、建設交通強國的新的考驗。當前,我國的交通運輸正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變化要求將數字化作為創新驅動的主引擎,用創新的辦法來改造傳統動能,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像城里居民一樣能實時知道公交車位置在云浪村已經不是難事,該村位于臨安區西南部,村民在坐公交前,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準確看到目前公交車的位置,公交車到前方任意站點的距離、時間實時顯示。“先在手機上看好公交車還有幾站到,估計一下時間,差不多還有兩、三站路的時候再出去候車,不用干等,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很方便老百姓。”該村村民都對這個功能贊不絕口。近日,交通運輸部對獲得“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 稱號的41個縣(區、市)進行了公示,浙江省臨安區榜上有名。
很多農村通了硬化路后,不僅客車班次增多,往來貨車也增多,造成的路面損壞,很難做到及時養護,這又給農村交通出了難題。好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打造了“智慧交通”信息化平臺,全縣有60名公路巡查員,每天主要針對指揮中心指派的路線進行巡查,對所巡視的路況、資產數據進行采集,將發現的路面坑槽、邊溝邊坡的損毀等情況及時上傳到指揮中心后臺。該縣交通運輸局信息中心主任劉洪雷說:“巡查人員在路上巡檢過程中,發現的緊急事件,通過他們的手機終端與后臺指揮中心進行一個有效的互動和聯通,已實現在緊急突發情況下,我縣這邊的指揮中心,就可以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針對所發生的事,進行一個就近的能源和物資的調配。”該縣通過交通信息數據資源整合、共享、開發與利用,整合農村公路、營運車輛、從業人員、監控視頻等為基礎的數據資源庫,為農村公路的資產采集、公路巡查、公路養護管理等業務功能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最大限度的提升農村道路綜合管理能力。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正在試運行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APP也有相似的功能,據工作人員介紹,“打開浙里辦中南潯智慧農路,然后點擊養護申請,填寫區域、位置、內容等基本信息,上傳發現公路病害的照片,最后點擊提交反饋,這樣發起公路維修的申請就完成了。”這款App面向普通群眾、指揮中心監管員、站長、路段巡檢員、養護工程人員、交通局及下屬公路中心領導提供移動端接入,集收集群眾養護反饋、路面巡檢、養護申請、養護單審核、派工及反饋養護結果等為一體,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動態監管,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效率,降低養護成本。
農村道路越修越好,最后一公里難題得到破解,百姓出行越來越便利,這些源于多年來國家政策的積極推動。
2003年,交通運輸部根據中央“三農”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了“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設目標。2013年,按照黨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交通運輸部進一步提出了“小康路上,絕不讓任何一個地方因農村交通而掉隊”的新目標。2021年,交通運輸部印發《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2021年工作要點》,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我國在建好農村路上取得的突出成績,解決了農村居民出行難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農村交通還存著諸多問題,未來發展模式仍不清晰,各地方在因地制宜、探索經驗的過程中有失敗經驗,也留下了好的做法,但不足以形成規模化運作,出行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出行需求越來越多、出行目的地越來越遠,日益挑戰著我國的交通運輸網絡。農村公路只是接軌遠距離交通的一部分,農村公交也只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末梢神經。當經濟騰飛,人民群眾需要走得更遠、更快時,村里退改火車票麻煩、老式火車票只能走人工通道,距離飛機場、高鐵站交通不便等成為新的困擾,火車、飛機、長途大巴、輪渡等多種出行方式如何為村民打造更便捷化出行,也是黨和政府急需面對的問題。(王藍瑩/文)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