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建農村公路11466公里,完成安保設施建設1萬公里、改造危橋673座,農村公路投資163.48億元;全省累計創建文明示范路2.2萬公里,創建管養示范鄉鎮600多個,推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6個、全國示范縣1個……
這份沉甸甸的湖南交通2017年答卷,成績滿滿、看點多多。湖南省交通運輸廳讓三湘大地上的“四好農村路”,成為百姓共享、安享、暢享、樂享的幸福工程。
一次交工驗收全部合格
據統計,湖南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20.1萬公里,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了水泥(瀝青)路,列養率達100%。
按照“縣為主體、國省補助”的機制,湖南省市縣逐年增加農村公路建設投資。村民代表大會按“一事一議”籌集資金,或安排村民投工投勞。此外,湖南還利用企業、個人等社會捐助,或通過拍賣、轉讓農村公路冠名權、廣告經營權等方式籌集管養資金。
如何抓好交通扶貧資金?從扶貧范圍、補助標準、建設規模3個方面,湖南將扶貧范圍由41個縣增加到51個縣,先后出臺系列關于農村公路管理的條例、辦法、技術指南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意見、示范縣創建實施方案等法規政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管養運制度體系。
湖南各地還創新投融資模式,發展土地融資,吸引民間資本,探索“融資+施工總承包”的模式,引入央企合作等新型融資方式,實現了由“有多少錢干多少事”向“干多少事籌多少錢”的轉變。在通組路建設中,交通運輸部門注重因地制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
完備的制度之下,湖南交通把人民群眾安全出行、放心出行放在第一位,持續提高農村公路的質量和安全水平。通過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湖南做到了主體工程與附屬工程“三同步”,推進項目建設“七公開”。目前,全省農村公路一次交工驗收合格率達到100%。
為保護路產路權,湖南開展治超專項活動,在鄉、村道主要出入口設置限高、限寬標志。同時,開展年度農村公路驗收抽查,將檢查結果在全省通報,不合格項目限期整改。
所有鄉鎮設立管養機構
路網延伸、車流增加,讓農村公路管養難度越來越大。湖南積極探索推進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努力做到“有路必養、養必優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加大養管資金投入是發力點之一。湖南將農村公路管養資金納入省級財政預算,2017年投入6.2億元。同時,在市級進行補助、縣級明確配套比例。如今,湖南100%的鄉鎮設立農村公路管養機構,配備專門工作人員,基本實現機構、人員、經費“三落實”。不少地方還建立完善了“路長制”,路段管理人員對責任路段的公路(含橋梁)、附屬設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綠化等,進行全面綜合管理。
如何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湖南出臺《湖南省農村公路水泥路“群眾性養護”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搭建“群眾性養護”體系的框架,構建農村公路水泥路的路況管理評價機制和初期病害處治機制,開創了湖南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新局面。
按照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的要求,湖南積極打造生態公路、景觀公路,株洲、湘西等市州分別開展道路清潔、公路揚塵和道路環境美化等治理。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綠化率達到81.8%,路域壞境得到極大改善。
下鄉進城更加便利
“出門走油路,抬腳上公交”是湖南交通人讓人民群眾共享交通改革發展成果的奮斗目標。湖南制定了《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的實施意見》,以1211個等級客運站、8720個農村客運站和招呼站為節點,著力構建四級客運網絡體系。
目前,湖南全省農村客運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建設鄉鎮客運站589個、農村招呼站18448個,全省鄉鎮通班車率達100%,建制村通班車率達97.3%。
城鄉公交一體化的推行,讓“市民下鄉、農民進城”更加便利。湖南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PPP項目,以“公車公營”為突破口,以組建公交集團為重點,打破城鄉公共交通二元結構。
長沙縣表現搶眼。當地對345輛農村客車進行改造,先后開通48條城鄉公交線路,所有線路實行2元一票制,由縣財政補貼運行,營運車輛達1120輛,公交車里程達1318公里,城鄉公交覆蓋全縣所有鎮街,滿足全縣90余萬居民的出行需求,形成市縣鎮村四級公交網絡,并加快旅游專線、工業園區定制公交、校園聯絡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務的探索與推行。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