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長期鮮為外界所知。這條古道如今正醞釀在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旅游開發(fā)與大眾“共享”這一歷史遺跡。
甘肅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胡慶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透露,甘肅慶陽市官方將對境內(nèi)約300公里秦直道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合理利用”。目前正在籌備前期的規(guī)劃項目,預計資金約1.8億元人民幣,游客來此將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厚,并見證這條世界公路的“鼻祖”。
秦直道是秦始皇時期歷時兩年半修建的軍事交通工程,從陜西咸陽到內(nèi)蒙古包頭,全長約700多公里,全部用黃土夯筑,由于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其被史學家譽為中國“第一條高速路”,穿越平原、山地、草原和沙漠,曾“車轔轔、馬嘯嘯”,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甘肅境內(nèi),秦直道與綿延400多公里的子午嶺走勢相仿,因隱身于密林之中而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胡慶紅介紹,秦直道最寬的地方達60米,最窄的地方約5米,有些路段甚至比今天的高速公路還要“闊氣”,秦漢鐵甲騎兵從陜西屯兵地出發(fā),三天三夜就可抵達陰山腳下。
“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都有使用,今天還被用作護林通道。”胡慶紅說,秦直道多依山勢塹山成路,劈峁為道,這樣的一條路線選址方法非常科學,省去了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極其艱巨和宏偉。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公路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歷史意義并不亞于萬里長城。
胡慶紅分析稱,經(jīng)過專家長期考察發(fā)現(xiàn),之所以林區(qū)的秦直道保存相對完好,是因為很多就地取材的筑路黃土被經(jīng)過“蒸熟”處理,土里很難再生長草木,它的“原貌”未被草木掩沒。而關于秦直道類似的謎團,尚有不少待進一步研究。
在甘肅慶陽市合水縣博物館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巨型的“秦直道石碌碡”,被專家考證為修筑秦直道時所用的“原始壓路機”,距今2200多年。
胡慶紅表示,未來官方將圍繞子午嶺林區(qū)的秦直道進行旅游開發(fā),如在這條古道沿途制作一些秦漢時期的戰(zhàn)馬、馬車以及古代哨所等,讓更多游客通過秦直道選線走向、修筑工藝等方面,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高速公路的發(fā)展變遷。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wǎng),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nèi)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tǒng)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