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余光中曾介紹自己說,他“是廣義的江南人,是常州人,南京人,廈門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但不回鄉是惆悵,回鄉了還是惆悵。曾讓余光中很是失望的是,長江和其支流污染嚴重,或缺水,或斷流,再比方說,洞庭湖、鄱陽湖嚴重縮小,余光中說這些好像只能到唐詩里去尋找了……
為此,有20多年,余光中不斷通過寫詩,來提醒讀者環保有多么重要,他甚至在詩里控訴破壞環境的行為。這類“環保詩”余光中寫了100首左右,散編在他的一些詩選里面。
為什么余光中要拿出時間和精力,大量地創作“環保詩”?從80年代,臺灣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然而,與經濟高速發展不匹配的,是臺灣人對環境的破壞。當時,許多森林被砍伐用來種植檳榔、建造商業區,工業污染物侵入農田,導致稻米鎘元素超標,不堪食用,飲水也不再潔凈。
這就是沒有先見的社會,工業是發展了,可是后工業帶來的后遺癥,沒有先見,沒有預算,也搶救不來。一些臺灣的學者直言,臺灣在生態上的損害,已經到了難以挽救的邊緣,再多損害一分,臺灣生態將會全然崩潰。
臺灣有一部熱門的紀錄片叫做《看見臺灣》,是攝影家齊柏林航拍的,到電影上線播放的時候,民眾們才發現臺灣的污染、森林破壞是這樣嚴重。這部電影引起民眾的警覺和反思。余光中曾與造訪臺灣的大陸著名的環保專家梁從誡座談,對彼此的事業進行聲援。
詩人余光中把“環保”,作為詩歌寫作的一種重要的文學題材,不僅反映了當下現代的文學理念,更順應了當代文學發展的趨勢,F在,在國際話語空間,還有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間,環保是全球性的議題。我們人類開始思考我們生存的環境,開始認識我們與自然的重要關系,認識到我們人類無盡的貪欲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居住在高度發達的大城市里的人們,發現自己身邊道路、住宅、上下水道、垃圾處理、綠地不足、交通擁擠、空間逼仄、物價高漲、浪費驚人、污染嚴重、信息泛濫、環境破壞等等,存在如此眾多無奈的弊端的時候,作為詩歌也好,還是其他的文學樣式,必須去表現和反映國際性的“環保”內容,必須去表現在環保觀念指導下的人類新生存理念,新的生活觀念,新的生活方式。
環保與文學藝術看似無關,但地球的氣候變化、大氣污染卻與每一個人有關。只要與人有關,就與文學藝術有關,甚至攸關。因為文學藝術有責任關注人類的行為,關注人類未來的命運。當下,環保問題尤其是當下困擾我們的大氣污染中的霧霾問題,已是最具普遍意義的時代主題。我們為此尋找解決之“道”,可以是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但也可以是文藝的。因為,文學藝術不僅僅是娛樂,也是人類責任的一種擔當……
這是環保和文學藝術緊密關系的關鍵。環保問題,治理大氣污染、治理肆虐的霧霾天氣,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當下生活的主題,文學藝術應具有一種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在這個時代生活中不能缺席。
上網看一看,許多文學愛好者正在把自己的對霧霾的感受、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記錄下來,并開始自覺地把環保的意義、追求環保、宣傳環保、重視環保這種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匯入時代的生活的洪流當中去,這也許還不是真正的“環保文學”,但時代的倡導環保精神的主流,大眾對環保生活的精神需求,卻應成為今天文學所關注和觀照的現實。比如,現在我們受到的大氣污染的嚴重影響,治理大氣環境的時不我待的緊要性和迫切性,正在成為時代的聚焦點、關注點,也為我們今天的文學藝術提供了新的表現的時代元素。
文學應該為“環保”做些什么?世界上大量物種正在滅絕,我們的文學豈能再熱衷鳥語花香的吟頌?疾病施虐、病毒肆虐,我們的文學給予生命和心靈的撫慰與拯救了沒有?對伐木毀林的驚人現象,我們的文學發出了嚴厲的制止之聲了沒有?引起霧霾多發的氣候變暖,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嚴重后果,我們的文學開始關注和思索這些問題沒有?人類生存的渴望和焦慮,我們的文學難道能夠無動于衷?今天,關于環保的太多的問題、課題,困惑和焦慮,需要我們的文學做出回答,做出解讀。
從文學經驗看,文學所涉及的每一事物,都具有當時流行著的風尚、思想和生活,時代的環保生活,納入文學的視野,成為文學表現的新的關注點、聚焦點,是時代的呼喚,文學的呼喚!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