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形勢,中國如何彰顯大國擔當?交通運輸行業怎樣在時代浪潮中當好探路先行者?
9月4日,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供應鏈及商務服務專題—運輸服務板塊舉行“碳中和與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論壇”。論壇圍繞“碳中和”與“碳達峰”目標下的交通運輸綠色轉型發展等問題開展技術研討和經驗交流,分享智慧、凝聚共識,錨定“雙碳”目標探索實踐路徑。
同呼吸共命運
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議題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我國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偉在9月4日服貿會供應鏈及商務服務專題—運輸服務板塊“碳中和與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表示。
“要深刻認識‘雙碳’目標的歷史重任。”周偉認為,一路飆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了世界各地氣候異,F象和極端氣候災難的頻發,“沒有誰能在氣候危機中獨善其身。”
周偉介紹,當前全球碳排放的格局呈現三個特征。一是已經實現碳排放總量減少的國家和碳排放量仍在持續增加的國家并存;二是全球碳排放量高度集中,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列前五位的國家(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共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的58.3%,而碳排放量列前十位的國家達到了全球碳排放量的67%,列前30位的國家的碳排放量就占了總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7%;三是我國約28%的全球碳排放量占比接近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四國總和,“正因為如此,中國‘雙碳’目標的承諾意義重大、任務艱巨。”
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報告發布,該報告表示,在未來幾十年中,人類社會和地球將經歷更多的極端天氣。“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還包括空氣和水在內的普遍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氣候移民甚至氣候難民的不斷涌現。”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亞太區總代表劉萌說。
“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周偉表示,要合理協調社會需求與“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以綠色發展方式來實現發展與可持續的有機統一,這是挑戰所在。另外,我國在財稅金融方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綠色低碳發展相關政策,在產業方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也必然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載工具的升級帶來廣闊前景,能源、建筑、工業、林業、交通五大板塊的投資也迎來時代機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5次評估報告中指出,前工業時代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上升,這一現象極有可能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雖然近年來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未到達頂峰,減少碳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逐步成為全球共識。
挑戰與機遇并存
交通運輸吹響“沖鋒號”
周偉介紹,根據初步研究,在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總量中,公路運輸占比近80%,水路運輸、民航運輸和鐵路運輸分別占比8%、8%和6%。公路交通運輸的碳排放構成中,除了運輸過程造成的排放以外,還有建設過程產生的排放,包括基礎設施運行維護、材料的制備與運輸施工等。
“交通運輸行業是支撐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做好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和相關工作,事關國家氣候戰略的全局,事關交通強國建設發展的大局。”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方海說。
方海介紹,為積極推進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碳中和,交通運輸部正在推進《關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頂層設計文件,吹響向“雙碳”目標進軍的沖鋒號。
“自2014年起,我們就參與了中國交通低碳發展戰略研究,近期又參與了中國交通部門低碳排放戰略與途徑的研究,進一步提出了碳達峰的目標和技術路徑,2021年還專門列出了碳達峰碳減排的專項研究項目,共涵蓋17個專項研究。”方海介紹,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一直錨定“雙碳”目標奮楫前行,在2021年全國節能宣傳周之際,由他組織編寫的《交通運輸碳達峰、碳中和知識解讀》正式發布,為各方行動提供決策參考。
據悉,當前,交通運輸行業水路運輸領域積極響應、高效行動,在綠色港口與智慧港口建設、智能船舶建造、新能源動力運輸等方面持續推進——
寧波市交通運輸局與中國船級社浙江分社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寧波船檢高質量發展,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和世界一流強港、輻射全球航運樞紐建設,在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管理提升,規劃研究編制、行業創新發展和智能、綠色新技術應用、“雙碳”目標等方面開啟全方位合作;
世界最大、亞洲首座海上換流站(上部模塊)——三峽如東海上換流站在南通振華重裝碼頭前沿水域開啟江海轉運“大騰挪”,為我國進入深海、遠海風電開發領域提供建設的裝備技術支持,項目整體投產后,年上網電量將達24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7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83萬噸;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江南造船”)研發團隊推出“零碳”型氨燃料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設計方案,進一步證明了江南造船在全系列液化氣船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
由天津市交通運輸委組織推動實施的天津市首個氫能運輸示范應用場景—榮程眾和自用氫能源項目落成啟用,標志著天津市網絡貨運開啟“氫時代”,大型工業企業運輸結構調整再添新動能……
“‘雙碳’目標將激發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級,不斷涌現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技術,為交通帶來轉型與變革的重要動力。”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主任謝正光認為,北京作為首都,將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格局。
謝正光介紹,“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726.9公里,市郊鐵路運營線路運營里程達364.7公里,持續優化地面公交線路1356條,實現了三環內24小時公交全覆蓋;完成城六區次干路及以上3200公里的自行車步行系統治理工作,建成了全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十三五”末北京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1%。綠色交通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了進一步提升綠色出行體驗,2019年,北京市發布了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整合了地鐵、地面公交、步行、騎行、自駕、網約車等出行方式,為市民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務,是國際上首個超千萬級用戶的MaaS服務平臺。
“從國內交通基礎設施體系、交通運輸裝備的綠色升級,高效減排的運輸組織網絡以及交通科技,包括文化創新的不斷加強以及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可以看到中國交通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業內分析人士說。
凝聚強大合力
咬定目標貢獻企業力量
“企業應當通過自身的經營和影響力成為地球的‘養料’。”劉萌表示,今年中國政府將承辦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以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這為中國和各國企業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通力合作、采取行動的寶貴機會,“聯合國全球區域組織也再次呼吁更多企業的積極參與和貢獻。”
長期以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知識合作伙伴——波士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在可持續發展以及碳中和領域貢獻著咨詢力量。作為波士頓咨詢大中華區能源咨詢服務和可持續發展課題的核心領導人,波士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蘇日娜一直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碳中和企業戰略數字化等課題。
蘇日娜認為,在實現“雙碳”的漫漫征程中,企業要科學制定目標,要實現盈利帶來的能源消耗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動態平衡,而企業所產生的能耗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運營優化、信息化管理以及更先進的設備和系統應用來實現。
在“碳中和與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北京市綠色出行碳普惠首筆交易意向簽約儀式同期舉行。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與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振成共同簽訂了北京市綠色出行碳普惠首筆碳交易意向書。意向書的簽訂代表了全國首個全方式綠色出行碳普惠減排量交易的順利達成,標志著綠色出行碳激勵機制正式形成閉環,是交通出行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創新舉措和重要嘗試。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交通一直堅持低碳發展理念,交通行業碳排放已實現減量發展,但社會交通碳排放仍呈增長態勢。為此,北京市于2019年11月發布國內首個MaaS平臺,該平臺依托高德地圖App,為市民提供整合公交、地鐵、騎行、步行、網約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的一體化、全方式的智慧出行服務。
2020年9月,基于MaaS平臺建立了“MaaS出行 綠動全城”碳普惠激勵機制。MaaS平臺依據《北京市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試行)》的要求,計算并匯集市民采用綠色出行方式出行產生的碳減排量,并通過碳交易將所得以多種形式返還至踐行綠色出行的個人。
本次碳交易中,高德地圖將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行動開展過程中積累的碳減排量向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售出,獲得的收益將通過公共交通優惠券、購物代金券等形式全額返還至踐行綠色出行的市民。
高德地圖總裁劉振飛表示:“綠色出行,始于足下。下一步高德地圖將在北京市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指導支持下,以開放的理念不斷深化交通信息共享,提升一體化支付的覆蓋范圍,推進共享單車聚合、停車信息透出等能力,進一步提高MaaS綠色出行平臺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作為北京建工集團所屬企業,著力構建從綠色產品研發應用到綠色生產再到綠色運輸的全產業鏈綠色低碳體系。“我們既是綠色交通的參與者,也是綠色低碳的踐行者。北京建工將以此次簽約為契機,不斷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的貢獻。”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常永春說。
本屆服貿會上,青島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旗下“貽貝MarinSmart船海服務互聯網平臺”以其在船海服務領域的數字創新、模式創新摘得了“全球服務示范案例”獎項。該公司還與中國移動(青島)5G物聯網、瑞歐威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Inmarsat國際海事衛星全球有限公司進行了重點項目簽約。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中國乃至世界擁抱更加綠色、安全、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成為與會嘉賓們的共同愿景和努力方向。
從論壇了解到,目前,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等國家多部委也正著力書寫解題之策。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