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作為中國民航業的綠色先行者,中國東航始終以“守護藍天凈土”為己任,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融入企業發展,通過精細化管控、技術革新、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應用及碳市場布局等系統性舉措,推動航空運輸低碳轉型,以實際行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十三五”期間,東航實現減碳200萬噸,“十四五”期間,東航持續深化節能降碳各項舉措,去年僅飛行環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即超過68萬噸,正以系統性創新,不斷優化航空運輸的綠色基因,在云端書寫“綠色航跡”的時代答卷。
精耕細作:構建多維度的綠色飛行體系
東航通過精細化運行管理,從源頭降低碳排放。在飛行環節,通過優化航線設計、推廣單發滑行、應用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技術及航行新技術等抓手,于2024年累計節油2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8.04萬噸。
在機上服務領域,東航率先全面推行旅客服務過程中的一次性不可降解材質的“能換盡換”,分階段將53種機上用品更換為可降解材質,覆蓋90%的旅客服務場景。同時,參與制定行業團體標準《國內客運航班機上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規范》,為民航業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東航方案”。
在物流領域,東航逐步推進綠色物流,通過多層立體貨架建設、危險品庫無人升級改造、“人-車-貨”派送信息貫通、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更新電動作業車輛等舉措,推動倉儲設施綠色化和智能化升級,有效降低碳排放。
東航使用SAF執飛航班,減少碳排放
技術革新:以科技賦能全產業鏈綠色升級
東航多年來持續打造年輕化、高燃效機隊,通過引進新一代節能機型、優化飛機選型及減重設計,僅2024年即累計為142架飛機減重22.39噸。
在地面運營環節,東航先后完成11個大類26個型號場內新能源特種車輛的研發及純國產化生產,服務于各大機場。同時,東航積極推廣辦公場所的光伏發電技術,年發電量超170萬度。東航還積極探索儲能技術、低壓直流電應用及建筑智能化管理,以科技賦能全產業鏈綠色升級。
作為國內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應用的積極踐行者,東航自2013年首次試飛生物航油以來,不斷突破創新:2022年聯合空客完成新機交付SAF首飛,2023年實現SAF商業航班首航,2024年,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首次加注SAF商業飛行,同年,東航全面參與中國民航SAF應用試點,并在歐盟境內起飛的航班加注2% SAF摻混燃油。據悉, SAF主要是由餐飲廢棄油、城市生活垃圾和農林廢棄物等為原料煉制而成,通過助力從“廚余垃圾”到“航空燃料”的變身,東航正在打造可持續飛行的生動實踐。
東航執行主題航班,發動旅客共同投身綠色減碳(東航供圖)
碳市場布局:以合規履約架起綠色橋梁
近年來,東航投身民航業、屬地及歐盟3種碳市場機制下的碳排放管理,合規開展碳排放MRV三過程(“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與履約。2024年,東航購買37.9萬噸上海市碳配額用以抵消上年度碳排放,連續11年完成上海市碳市場履約。
同時,為增強在國際國內碳市場體系中的應對能力,提升碳資產管理水平,東航通過參股投資、意向合作等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索,與相關方達成國際碳匯合作意向,構建多層次碳資產管理體系,擔當企業合規責任,更助力全球碳交易市場互聯互通。
全民參與:讓旅客成為綠色航跡的書寫者
當前,東航已經以主題航班為載體,創新推出“智慧飛行,綠動東方”可持續飛行專區,整合“輕飛享”、電子發票、空中Wi-Fi、電子會員卡、電子登機牌、旅客碳排放計算器、多式聯運等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引導旅客“輕裝出行”。
其中,鼓勵旅客在航程中通過餐食和機供品環節實現減碳的“輕飛享”產品,于2024年5月上線,截至2024年底,已有逾17.7萬名通過完成綠色任務等獲得積分獎勵等,將低碳理念轉化為日常行動。2024年至今,東航繼續推出了基于航班SAF應用以及新一代節能機型的“低碳優享”產品,并進一步研究更多基于SAF應用的相關產品和服務。2023-2024年,東航累計推出10班“可持續飛行”主題航班,讓旅客從“綠色飛行”的“見證者”變為“參與者”。東航聯合中國石化、中遠海運共同打造的中國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項目,則獲頒國內首張“碳中和”證書。
從云端到地面,東航通過每一滴節油、每一克減碳、每一班SAF航班、每一輛新能源車輛,劃出綠色航跡,匯聚成守護地球的東航力量。(《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報道)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