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陽光明媚,秋風送爽,丹桂飄香。浙江杭州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與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走進黎平縣百年書香老校——黎平縣城關第一小學,開展環保書皮與漢聲閱讀進校園活動。
據悉,開展“東西部協作結碩果,非遺讓生活更美好——小巷三尋環保書皮與漢聲閱讀進校園主題活動”,是由浙江杭州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黎平縣委宣傳部、教科局、文廣局發起,旨在傳承和保護優秀的民族文化,讓非遺這個民族文化靈魂走進校園,提高青少年對侗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提升環保意識,傳遞綠色環保理念,增強當地民族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學習動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激發文化創新精神,讓廣大青少年爭取做一個知恩感恩的道德之人,做一個非遺文化的傳承之人,做一個閱讀經典的優秀少年。
按照東西部對口幫扶工作備忘錄,在下城區和黎平縣兩地領導的牽線搭橋下,6月28日,黎平縣侗品源傳統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浙江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結為對口幫扶“姊妹花”。黎平縣與下城區東西部對口幫扶兩地文產文創合作正式開啟,并致力“育品、育人、育市場”的“三育”模式。
下城區小巷三尋與黎平縣侗品源傳統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度合作,打造和提升“侗品源”品牌,開發設計符合當代需求的侗品源“村落IP”糯香、茶籽染、指尖上的幸福錦繡和藍象系列產品,將禾穗、稻桿等變廢為寶;以回收的油茶葉作茶染,與九如堂藥店進行合作,將五代傳承的中醫藥秘方裝進繡娘或染娘的作品里,制成香囊、繡枕等,聯合打造黎平侗族特色小香包品牌;以藍染的傳統手工藝設計重構符合當下生活的文創用品,開拓品牌的持久力與市場生命活力。
自7月12日起,正式開啟“育人”計劃,培訓了來自黎平縣17個不同的村寨和侗品源織娘染娘繡娘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婦女的120名少數民族婦女,由此為基點輻射帶動農村婦女增收。
在東西部協作的助推下,目前,侗品源公司已有專利7項,商標3個,苗侗大師非遺傳承人數千名,簽約繡娘、染娘、織娘500多名,各類營銷人員20名,實體店5個,特色酒店1家,特色飯店1家,民族民間文藝隊1支,1家非遺體驗店。公司建有官方網站1個,各類網店4家,微信公眾號1個。織染香繡,四大非遺文化主題展館和處處唯美的非遺小院,彰顯了公司育人、育品牌、育市場的“三育”理念,迎來了廣大熱愛民族文化,熱愛非遺傳承的有識之士和廣大師生參訪,探尋,體驗,學習。
文化振興非遺傳承,國家平臺成就品牌。侗品源公司以讓非遺走進社會、走進家庭、走進校園、走進生活為天職,通過公益文化宣講,讓更多人認識非遺,接受非遺,傳習非遺,擁有非遺,通過挖掘、整理、提煉、創新,讓更多的婦女通過指尖技藝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
在活動現場,小巷三尋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與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各中心校捐贈了愛心書皮和愛心圖書,這些環保書皮均出自侗族繡娘之手,采用了侗族傳統刺繡技藝,圖案融合了侗族的鼓樓文化。
當天,在黎平縣城關一小大成殿內,50名穿著民族盛裝的女生靜靜地傾聽侗品源公司繡娘講解環保書皮的制作知識,仔細觀示范,在繡娘的指導下,學生們一針一線地繡鄉情,體驗在環保書皮上繡鼓樓,展非遺的樂趣和獲得感,很快完成了110份環保書皮的刺繡。
活動的開展,讓侗族傳統文化在各小學開花,既傳遞綠色環保理念,又讓學生體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沐浴洗禮,茁壯成長。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