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棕櫚化石研究表明: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谷。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歷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
該研究成果由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于北京時間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來的一項重要成果。
據介紹,科研人員是在藏北倫坡拉盆地距今約2500萬年的地層中,采集到了這一珍貴的葉片化石標本。整個標本長度達到1米,葉脈清晰可見,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區最年輕的棕櫚科化石記錄。
資料顯示,全球現生棕櫚科植物共有25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僅有部分種類分布于亞熱帶地區。像現在青藏高原中部這樣的高海拔地區,棕櫚科植物根本無法存活。
科研人員結合現生棕櫚科植物分布區,分析了制約棕櫚科生長的最冷月均溫等關鍵氣候要素,并利用古氣候模型模擬了13種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景后推測:在2500萬年前,生活在西藏中部的棕櫚,分布的海拔高度不超過2300米,生活的地形地貌極有可能是東西向的峽谷,峽谷兩側為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這一峽谷地貌直到約2300萬年前,才逐步消失變成如今的高原。
事實上,關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時間和幅度,學界有不同觀點。有學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認為,倫坡拉盆地在3500萬年前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現在約4500米的高程。而棕櫚化石的發現表明,當時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個東西向的大峽谷。這一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歷史推后了至少約1000萬年,也為認識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變,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據悉,近年來,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核心地區野外科學考察,陸續發現了多個新的、不同地質時期和地點的化石生物群,包括攀鱸、椿榆、欒樹等,表明地質時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遠比現在要豐富,正是由于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環境變化,導致許多物種在這一地區逐漸消失。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