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5月31日,為進一步提高綠色出行水平,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公開《關于印發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的通知》,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開展綠色出行行動的綱領性文件。
《行動計劃》強調切實推進綠色出行發展,努力建設綠色出行友好環境、增加綠色出行方式吸引力、增強公眾綠色出行意識,進一步提高城市綠色出行水平。并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態友好、清潔低碳、集約高效的綠色出行服務體系,綠色出行環境明顯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品質顯著提高、在公眾出行中的主體地位基本確立,綠色出行裝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選擇綠色出行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加強。
多一片清新,就多一些健康
隨著我國小汽車保有量越來越高,原先小汽車出行的便捷快速的優勢在遞減,交通擁堵成為家常便飯,與之同時,汽車的尾氣排放也成為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危害著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存環境,與清潔高效的綠色出行相悖。
在車水馬龍的街頭,一股股淺藍色的煙氣從一輛輛機動車尾部噴出,這種氣體排放物不僅氣味怪異,而且令人頭暈、惡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在車輛不多的情況下,大氣的自凈能力尚能化解汽車排出的毒素,但隨著“汽車災難”形成,汽車尾氣害人不淺……
科學分析表明,汽車尾氣中含有上百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體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碳氧化合物、鉛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輛車一年排出的有害廢氣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國空氣潔凈和環境保護協會曾發表研究報告稱,與交通事故遇難者相比,英國每年死于空氣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尾氣在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的同時,還會對人類生活的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尾氣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強烈的刺激氣味,達到一定濃度時容易導致“酸雨”的發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響農作物和森林的生長。近一百年來,溫室效應已成為人類的一大禍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等都對人類生存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而二氧化碳則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減少小汽車出行,是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城市綠色出行的需要,更是保護自身健康,保護我們共同家園的需要,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勢在必行。
多一絲綠色,就多一路暢通
一個天平的兩端,如果想要降低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就得在另一端加碼,大力推廣公共交通,增服務,不斷提高出行者乘坐公共交通的滿足感、幸福感。對此,不僅要依靠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實施強有力的政策,更要增強公眾綠色出行的意識,這樣才能保障政策更好的落地實施,提高城市綠色出行水平。
——實施小汽車分區域、分時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
在供需失衡、交通壓力大的區域或者路段,探索實施小汽車分區域、分時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引導降低小汽車出行總量。同時,加快換乘樞紐停車場建設,引導私人小客車換乘公共交通出行。
還可以制定公眾參與感強、富有吸引力的小汽車停駛相關政策,鼓勵對自愿停駛的車主提供配套優惠措施,探索建立小汽車長時間停駛與機動車保險優惠減免相掛鉤等制度,減少小汽車的使用強度。
日本首都東京,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卻有著良好的交通秩序,已然成為特大城市交通治理成功的典范。實行分區域、分時段、分路段管控小汽車就是東京的主要方法。如在人群聚集的新宿區、銀座區和秋葉原區,在人流量巨大的路段,會禁止車輛出行。在銀座區的劃定路段,周六、周日和公假日,4月—9月從十二時至十八時,10月至次年3月從十二時至十七時,均會禁止車輛行駛。
國內對于小汽車通行的管控,目前尚未做到細致的劃分。以北京為例,北京目前限制小汽車通行的方案,主要是限號通行。雖然北京的限行區分了京籍和外地車輛,但是分時段、路段的限行只是針對外地的載貨汽車。東京更細致地規劃好時間、區域、路段,對車輛進行精準化的限行管控,對維護良好交通秩序,無疑是值得借鑒的。
——推廣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
在對車輛進行差別化停車收費方面,東京也是先行者。
東京的大型停車場一般按月收費,東京23區,各區按月收取費用從1萬日元(635元)到5萬日元(3171元)各有不同。如在東京核心區域的中央區,平均收費為5.2萬日元(3302元)。而在邊緣的荒川區、練馬區,收費則在一兩萬日元左右。高昂的停車費用,讓很大一部分私家車都望而卻步。
東京都內的臨時停車場亦收費高昂。如路邊劃有白框的停車位,一個小時收取300日元(約18元)。在自助式按時收費的停車場,每小時的停車費在600日元至1500日元不等。
臨時停車場通常都是按時段收費。如東京涉谷的停車場,早八時到晚十一時,每半小時300日元。其余時間則按每半小時400日元算,如此一來,過夜費反而更貴。除此之外,日本的小汽車一般分為K-car輕型車(掛黃牌)和自動車(掛白牌或綠牌)。這兩種車的收費標準也不同。
相對日本,國內的停車費可謂是“白菜價”,即使是一線城市,臨時停車場收費一小時的價錢也大都在十元之內;按月停車的費用,通常也在一兩百元左右。而在分區域、分路段、分標準的停車收費方面,則缺乏統一的標準做參考。
因此,在分區域、路段統一標準的制定上,繼續探索更加精準的推行差別化收費,也是值得參考的做法。
除此,加強交通出行信息引導,高密度布設交通出行動態信息板等可視化智能引導標識,建設多元化、全方位的綜合交通樞紐、進出城市交通、停車、充電設施等信息引導系統。合理規劃建設停車設施,推動“互聯網+”智慧停車系統建設,探索推進共享停車建設。鼓勵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和公共停車場推廣使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手機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手段。
——推進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務
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需要公共交通提供堅強的后盾。交通運輸部鼓勵各地運輸企業積極拓展定制公交、夜間公交、社區公交等多樣化公交服務。
在技術科技方面,推廣電子站牌、手機APP等信息化設施產品,為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公交車實時位置、預計到站時間等信息服務。利用先進的電子科技,為乘客提供精準的實時信息。
在計費方面,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推廣普及閃付、虛擬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推進實施階梯優惠票價、優惠換乘、累計折扣票價等多種形式的優惠政策。鼓勵推出適合游客使用的周卡、日卡、計次卡等市政公共交通票務產品,讓乘客出行更便捷更高效。
——發展軌道交通是大勢所趨
從長遠來看,發展軌道交通,尤其是在大城市,是緩解路面交通擁堵的最優方案,也是結合我國當下國情給出的良策。
東京建構了地面道路、地上高架路、市區地下鐵道、市郊快速有軌電車相結合形成的立體交通網,有著密如蛛網、極為發達的軌道交通系統。
據統計,東京市民的交通出行總量中,使用軌道交通系統出行的占據86%。在市中心,早晚高峰期乘坐軌道交通工具的更占到91% ,僅有約6%的人駕駛小汽車。軌道交通的發達,大大緩解了東京路面交通的緊張。
目前,我國的主要城市在軌道交通發展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建構便捷的軌道交通體系,能有效地緩解地面交通緊張,實現交通分流,方便行人出行,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東京在交通發展上也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因此,在管理交通擁堵方面,自是有我們需要借鑒之處。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宜操之太急。世界上許多城市交通的發展,實際上都經歷了“私人轎車的發展與普及—道路擁堵—發展公共交通—發展軌道交通”的路徑。
——實現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
出行,有時不僅僅是靠一種交通方式就可以完成的,公交轉地鐵,地鐵轉地鐵,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不連貫,不銜接,導致人們在換乘方面麻煩依舊,所以在交通情況良好的情況下,小汽車依舊是人們出行的首要選擇,為降低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就必須解決“最后一公里路”的出行難題。
地鐵開通對公共交通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但如何打通從地鐵站到家門口這“最后一公里”,不該被忽視,也不能忽視。在軌道交通和普通交通線路支撐起公共交通的骨架后,如何滿足特定區域內乘客短途接駁的“微循環”需求,既關系交通體系的正常運轉,也影響了乘客對公共交通的滿意程度。因此,城市“微公交”應以“配合地鐵快捷性,加強和完善地面交通的便捷性”為線網優化思路,實現地面公交提速增效,擴大覆蓋面,打通“微循環”,更好的方便市民出行,最大限度吸引市民選擇公交出行,緩解中心區交通壓力,更要努力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乘坐公交、地鐵時的幸福感,滿足感,打造綠色出行。
——加強綠色出行文化宣傳
開展綠色出行行動,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對于推進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城市交通領域節能減排、提高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居民對綠色出行理念的認知、增強居民主動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意識等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時,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加強對綠色出行宣傳引導,可逐步使綠色出行內化為自覺意識、落實為自覺行動、形成日常習慣,推動綠色出行和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一是開展綠色出行宣傳。每年9月份組織開展綠色出行宣傳月和公交出行宣傳周活動,提高公眾對綠色出行方式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積極倡導公務出行優先選擇綠色出行方式。推進將公共交通、綠色出行優先納入工會會員普惠制服務。制作發布綠色出行公益廣告,弘揚傳播綠色出行正能量。二是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推進公共交通乘客委員會、綠色出行志愿者隊伍等建設,建立公眾參與、社會評價、行業監管、政府決策的民主管理機制。加大社會監督力度,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多一個我,就多一份力量
道路暢通是綠色出行的核心。道路暢通,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出行效率,降低社會運行的成本,另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機動車污染排放。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緩解交通擁堵,需要穩步推進,需要我們在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政策,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綠色出行,多一絲綠色,就多一路暢通,多一片清新,就多一些健康。我們不是拒絕汽車,而是選擇擁抱綠色,綠色文明出行,從我做起,選擇綠色健康出行,共享低碳環保生活。(記者 蔣俊偉 韓夢宵)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