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征華“小青蔥”時的青澀照片
臨近八一建軍節,看到老戰友群里大家在熱烈地回憶軍營生活,紛紛曬出當年還是“小青蔥”時的青澀照片,童征華也打開自己的手機圖冊,那里有他珍藏多年的在部隊時的老照片,不論手機換過多少部,這些照片都會跟著移到新手機的相冊里。
在東航江蘇公司飛行部眾多優秀機長當中,童征華非常具有辨識度,不執行飛行任務的時候,他總是喜歡穿一身單色運動裝,走路帶風,快人快語,笑聲爽朗,具有鮮明的軍人氣質。
沒錯,現在是東航“五星機長”的童征華,曾經是一名具有15年軍齡的人民空軍飛行員。
東航江蘇“五星機長”童征華
天上的鳥兒有高翔的羽翼
童征華高中畢業那年,熱愛運動的他高考原本是打算報考體育學院的,專業鎖定排球。
其時適逢空軍到蘇州招飛,“保家衛國”四個字一下子闖進童征華的心里,不假思索地,童征華與一眾男同學一起積極報名接受祖國的挑選。經過層層嚴格選拔,童征華脫穎而出,那一年他所在的中學只有他一個人被錄取為空軍飛行員。
童征華的父親早年畢業于沈陽高炮學院,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對部隊懷有深厚的感情,非常贊同兒子參軍。就這樣,帶著父輩的期望,1981年7月,童征華滿懷喜悅來到了長春空軍第一預備學校。
半年后,童征華轉入哈爾濱空軍第一飛行學院。這之后他就如同鳥兒飛到了天空,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利和美好。1982年7月,他下團飛初教機,1984年12月畢業。
童征華老照片
現在的他回想起來當年在哈爾濱的日子,旁人看來艱苦的訓練,對他來說可以用“得心應手”來形容,樂在其中。不論是初教機還是高教機,他都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訓練,每次都是第一批放單飛。畢業時飛行考試全5分,各科全是優秀,在21歲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童征華留校成為一名轟炸機教員。
他這個轟炸機團教員,一干就是12年。他帶的第一個學員,只比自己小一個月。這12年里,他最喜歡的是帶學員編隊飛行,因為編隊飛行能體現飛行員的飛行能力,也經歷過飛機離地單發的特情,最終都處理得當,化險為夷。
“12年的飛行教學中沒有停飛過一名學員,我所帶的學員全部畢業”,這些學員都成為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有的后來加入了民航,其中有多位后來都成為業界響當當的人物。說到這些,童征華非常自豪。
天空的勇士有云彩的盔甲
童征華舊照
1996年5月,已是少校即將晉升中校的童征華在民航和故鄉的召喚中轉業來到東航江蘇公司。
童征華是個特例,他轉業由轟炸機轉為民航機直接擔任正駕駛,一年后就被聘為機長。當時局方為此還特地對他進行了考核,結果順利通過。
多年的部隊帶教生涯讓童征華膽大心細,遇事不慌。
到公司不久,還是新機長的童征華飛?100,廣州全重起飛,離地就發生單發,童征華第一時間發現故障并及時作出提醒,三個人成功處置了單發特情。
還有一次也是飛廣州,童征華在空中發現液壓油漏,落地時應急放輪,安全落地;叵氘敃r的情景,童征華說自己一點沒有慌亂,沉著冷靜地按特情處置預案一條一條來做。
在東航江蘇公司飛行部,一直流傳著童征華有“第三只眼”的傳說。那是因為在1999年前后一年時間里,先后兩次及時發現空中兩機危險接近,并且妥善處理。一次,童征華發現對面來的飛機高度異常,他馬上斷開自動駕駛轉向下降避讓。事后儀表顯示,兩機高度差為零,如果處理失當,后果不堪設想。還有一次是他在雷達上發現其它兩機危險接近,他及時向管制報告,避免了危險發生。為此,他多次受到公司、東航、民航華東管理局和民航總局的通報表彰和嘉獎。
2005年公司成立飛行三分部,童征華是首任經理。作為一名基層飛行分部的經理,更是比其他普通機長擔負著更重的安全責任和壓力。他以身作則,帶頭飛大夜航、加班、特殊復雜機場,分部在他的帶領下,人人都以公司大局為重,服從運行調配。他總是把榮譽讓給分部的其他飛行員,評優評獎從來都是推薦別人。在分部管理上,他重點抓好安全和技術兩條主線,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時刻提醒飛行員一切以安全為重。
2007年3月,童征華被公司聘為只有頂級飛行員才能擔任的試飛員,之后多次參與了公司飛機大修之后的試飛,以及多次飛機引進接收任務。
22000小時里有深深的軍旅烙印
童征華說,在空軍擔任飛行員的經歷給他最重要的烙印就是遵章守紀,按手冊要求飛行,令行禁止,這令他受益終身。精湛的飛行技能、嚴謹的飛行作風以及高度的責任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著,是他在公司24年來不變的形象。
榮譽
已經安全飛行超過22000小時的童征華認為飛行的最高境界不是如何憑著高超的技術處理各種故障險情,而是要嚴格按照程序操作來飛行,培養自己嚴謹的飛行作風,這樣才是最安全的。每次飛行,他都以嚴謹的工作態度認真準備與飛行安全有關的每一項內容,特別是對飛行中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準備得更加細致,力求使問題考慮得更加周到和全面。他說:“飛行前檢查飛機,更加不能馬虎,里里外外,一絲不茍;坐上駕駛艙就必須全神貫注,認真做好每一個動作”。飛行結束后,他特別注重反思和總結,這為他積累了豐富的飛行經驗,為以后的安全飛行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正是這種嚴謹而認真的工作態度使得他多年來始終保持著安全飛行的良好記錄,這也是他一直掛在嘴邊的——安全是一種堅持,需要持之以恒——的最好注解。
證書
記功、嘉獎、安全標兵、優秀機長,各種獎章、證書、榮譽稱號,童征華并沒有太放在心上。他說,一天沒有退休,一天沒有摘下肩章,一天就不能放下責任,就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重返藍天有摯愛更有信念
“如果時光回到18歲那年,人生重新選擇的話,以您現在的閱歷,會不會還從事飛行呢?”聽了這個問題,童征華沒有猶豫,露出爽朗的笑容:“那當然還是要干飛行啊!我就是為了飛行而生的!”
如果說年少時加入空軍成為一名飛行員是出于一腔熱血,那么如今的他對飛行的熱愛已經寫進了生命之中。
2011年11月,童征華無意之中發現身體出現了一些癥狀,經過檢查確診比較嚴重。得知要手術治療,童征華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以后我還能不能飛?”公司的航醫鼓勵他,治療成功后重返藍天的先例已經有很多,讓他不要有思想負擔。本來多少有些思想包袱的他信心大增,積極配合治療。在停飛養病期間,第二年又查出腦部垂體瘤又進行了手術。一年兩場大的手術沒有壓垮他,躺在病床上,接受難以忍受的化療,他都堅持了過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快點痊愈,爭取早日重返藍天。他堅信自己會重返藍天,因為他是那么熱愛藍天,那么享受飛行,他的生命就是為飛行而生。
之后的兩年多童征華一直在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和休養,當幾乎所有人都懷疑他的飛行生涯要結束時,2014年3月,經過專業部門鑒定和許可,他奇跡般地恢復了飛行,至今已經六年多。如今,他的精神狀態依舊和病前一樣充滿活力,不知道的人很難相信他曾經經歷過這么大的挫折。
幸福的一家
童征華把這個當作自己人生中間最精彩的經歷,這兩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考驗了他的身體,更考驗了他的意志。大病愈后,他對生命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領悟到對飛行的熱愛已經注入自己的生命基因。每每談及此事,童征華都會充滿了感恩之心,他感恩公司對他的關心和對治療提供的巨大支持,感恩妻子和女兒對自己全心全意的精心照料,如果沒有這些,自己的恢復效果不會這么好。
航前講評中
童征華也愿意將自己的這段經歷與年輕飛行員們分享,遇到再大的困難,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念和樂觀豁達的態度,都一定能夠戰勝。
載滿“天使”的航班有揮舞的五星紅旗
武漢歸來
在38年的飛行生涯中,對于童征華來說,今年3月17日的武漢航班無疑是很特殊的一班,那是全國民航接回各地馳援武漢醫護人員包機中的第一個航班。
“起飛前,我透過駕駛艙的窗戶和正在登機的‘白衣天使’招手,開了38年的飛機了,今天能接這些抗疫的最美逆行者們回家,感到很榮幸,心情很激動。”童征華對當時前來采訪他的記者說。
2月的童征華在飛培中心帶模擬機,沒有趕上送白衣天使出征,3月他回到南京,還沒有任務消息的時候就主動向飛行部黨委申請,一旦有新的任務,他要第一個去。
那天下午2點49分,當童征華駕駛的MU7876航班停在南京祿口機場停機坪,等待下機期間,機艙內響起了《歌唱祖國》的旋律,機艙里大家一起合唱,氣氛非常熱烈。艙門打開后,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依次走出機艙。受此感染,童征華打開駕駛艙的窗戶,向歡迎的人群揮舞五星紅旗。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表達著對逆行者的敬意,對偉大祖國美好未來的祝福,這一場景,被新華社記者記錄下來,成為公司抗“疫”戰中難忘的定格畫面之一。
童征華
作為公司資深機長和教員,童征華多年來多次執行重要任務專包機,2008年汶川地震,公司共派兩架飛機前往四川綿陽馳援,他也是主動請纓,冒著余震的危險,圓滿執飛航班運送江蘇省各地消防人員前往救援。
“在部隊,我駕駛轟炸機鷹擊長空,守國門萬里。
在東航,我駕駛民航機翱翔藍天,護旅客平安。
從空軍飛行員到民航機長,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安康。
我用安全飛行續寫著鐵血軍魂,歷經風雨,初心不改。鐵骨錚錚,赤膽忠誠!”
這個八一建軍節前夕,看著自己手機里的空軍標志和東航航徽畫面,童征華在手機里錄了這段心聲,起身戴上飛行帽,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后拉起飛行箱,向機組車走去,去執行下一個航班。
(新媒體責編:zfy2019)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