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民用航空局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推動鐵路與民航基礎設施規(guī)劃建設等“硬聯通”與運輸服務組織、標準、信息等“軟聯通”,意味著空鐵聯運將進入高質量發(fā)展新階段。
推進空鐵聯運,是民航局與國鐵集團對標對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交通運輸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要求民航、鐵路作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作用,承擔起歷史使命。《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將“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列為交通強國建設的具體內容;《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guī)劃綱要》中要求統籌考慮多種運輸方式規(guī)劃建設協同和新型運輸方式探索應用,實現陸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fā)展規(guī)劃》更是明確提出培育旅客聯程運輸經營主體,創(chuàng)新一體化聯運產品。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zhàn)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需要充分發(fā)揮航空、鐵路運輸聯合優(yōu)勢,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
推進空鐵聯運,是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出行的重要途徑。通過打通民航和鐵路的運輸網絡,能夠充分發(fā)揮民航獨特技術經濟比較優(yōu)勢,更好發(fā)揮鐵路在中短途方面的優(yōu)勢,不斷提高民航、鐵路的運輸效率,擴大旅客服務范圍,提升交通運輸網絡通達性,滿足旅客對高品質出行的需求。
無論是建設“硬聯通”,還是提升“軟聯通”,基礎在于雙方的發(fā)展成就。近年來,鐵路、民航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出行也開始更多地涉及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轉換。從高鐵到飛機,從飛機到高鐵,不再是新鮮事兒。如今,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鐵路“八縱八橫”加密形成,航空運輸網絡四通八達,全國頒證運輸機場達260座,民航高質量發(fā)展進入增量提質關鍵期,這些都為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鐵路交錯、航線密布,高鐵飛馳、飛機翱翔,讓進一步加強空鐵聯運的“硬聯通”和有效提升“軟聯通”具備可能,民航與鐵路也迎來了融合發(fā)展的新階段。
無論是建設“硬聯通”,還是提升“軟聯通”,根本在于堅持人民至上。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出行需求,民航局與國鐵集團始終保持著密切的工作協同。在頂層設計方面,交通運輸部、民航局、國鐵集團等部門共同出臺了系列促進旅客聯程運輸的政策文件,為推進空鐵聯運工作指明了發(fā)力方向和實施路徑。在“硬聯通”建設方面,24個運輸機場與鐵路車站實現了設施直連,為旅客體驗更加便利順暢的空鐵聯運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軟聯通”方面,國航、東航、南航和春秋航率先與鐵路打通了票務信息系統,實現了航空公司APP和鐵路12306APP的系統對接,旅客在任意一方APP上均可“一站式”購買空鐵聯運票。截至目前,空鐵聯運“一票制”服務已覆蓋全國79個城市,通達1156個火車站點,實現航空段與2200余個火車段的空鐵聯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需要雙方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空鐵聯運的重要意義,共同推動民航與鐵路、航空樞紐與高鐵在布局規(guī)劃、項目建設、協同運行、服務對接上開展更深、更有效的銜接和融合,讓人民群眾出行更加滿意。
無論是推動“硬聯通”還是提升“軟聯通”,關鍵在于打造高品質產品。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要從布局規(guī)劃、項目建設、協同運作、服務對接等方面加強研究,提高信息化、數字化支撐能力,“軟硬聯通”,穩(wěn)妥解決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的堵點和難點,提供高品質的空鐵聯運服務。雙方要進一步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加強信息交互共享,打通運輸和銷售網絡,打破市場壁壘,構建“產品級”的旅客聯程運輸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廣泛通達的空鐵聯運產品,共同點亮中國交通運輸服務品牌。同時,要積極推進“空鐵聯運”示范試點工程,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遴選典型案例和最佳實踐,在有條件的地區(qū)進行“解剖麻雀”式的試點,進一步探索空鐵聯運發(fā)展模式、實施路徑,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
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是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攜手促發(fā)展,合作促多贏。不遠的將來,“軟硬聯通”,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fā)展,讓人民群眾的出行不僅是走得了,更是走得好。讓旅客的交通成本更低,出行時間更短,旅途也更加便捷、滿意、舒心。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三環(huán)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