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資料圖片
在商務部、海關總署、環保部、財政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廈門自貿區在航空保稅維修政策方面取得兩項重大突破——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航空保稅維修試點政策獲批,國家調整兩項航材關稅稅率。近日,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通過首飛放飛評審,可擇機開展首飛,國產大飛機項目又邁出重要一步。與此同時,我國航空維修市場正迎來戰略機遇期。未來10年,我國航空維修行業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大,或將成為全球最大航空維修市場。
小航材撬動大產業
目前,我國僅有35%的飛機在國內維修,其他65%的飛機都需要出境維修。
如今,航空維修零部件基本為進口,存在進口關稅稅率高于整機進口關稅稅率的結構性問題。以飛機發動機為例,其進口關稅稅率為1%,而所耗用的進口航材的關稅稅負在2%以上。國內航空公司送境外維修的稅負成本更低,因此更愿意將待修的飛機送往國外,造成國內外維修企業競爭環境不公平。
廈門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多國民航局的技術認證,企業雖位于廈門片區內,卻不屬于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此,該企業每年需要向海關遞交保函,額度在8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
日前,商務部發出《關于廈門自貿片區建設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的復函》,同意廈門自貿片區航空維修企業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按保稅監管方式開展全球航空維修業務。“我們有關海關事務擔保的資金壓力頓減。”新科宇航總裁朱漢坤說,企業成本降低了,也節省了保函審核的時間,提高了航材的通關效率。
航空維修離不開兩種關鍵航材: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目前國內民航制造業還不具備生產能力,所以主要依賴進口。
“之前,這兩項關鍵航材的關稅稅率分別為14%和8%,但從今年起將適用1%稅率征收關稅。”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廈門海關在此前的稅政調研時發現,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具有進口量大、單價高等特點,于是開展專題研究并作為2016年稅則調整建議上報,最終被國務院采納并實施。
液壓作動器主要安裝在飛機發動機上,用來控制飛機進風。廈門豪富太古宇航有限公司物流部經理謝易洪介紹說,企業從國外購買這樣一個全新的零部件,費用大約在3.5萬到5萬美元不等,約合人民幣20萬到30萬元。如果按照原來14%的稅率,企業大概還要交三四萬元人民幣的關稅。“這次稅率降低到1%,對我們來說真是大好消息,”謝易洪說,“從今年開始,我們預計這個航材的更換率會越來越高。稅率降低減免了企業的負擔,降低了成本。國內客戶看到成本降下來了,也會產生更多購買需求,推動我們提升業績。”
廈門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也真切感受到了稅率降低政策帶來的紅利。除了液壓作動器,他們在飛機維修中經常要使用推力球軸承。該公司生產運營經理安琪說:“因為現在航空維修業競爭很大,如果關稅沒有降低,送去外修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政策降低了稅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據測算,廈門2016年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兩項航材進口約3650萬元,如按1%稅率征收關稅,企業可減免關稅約385萬元。廈門自貿片區爭取到的這一航材稅率調整政策,惠及了整個國內航空維修業。廈門高崎機場海關通關科副科長張婕說:“我們會持續關注航空維修企業的發展,盡力為他們爭取更多優惠。”
航空維修首成百億產業鏈
廈門自貿區在航空保稅維修政策上取得的兩項重大突破,既可以留住國內飛機出境維修的市場,降低各方成本;又有利于搶抓行業發展機遇,搶占國際航空維修市場。
在此之間,廈門已在航空維修產業深耕多年,廈門自貿片區航空維修業已形成以飛機結構大修為龍頭,以發動機、航空電氣及其他飛機零部件維修、飛機零部件制造和航空技術培訓為輔助的一站式航空維修產業格局,涵蓋行業最高等級的維修業務,商業類型及進出口模式齊全,業務代表性突出,在全國乃至亞太地區都居于領先地位。
廈門自貿片區掛牌以來,一系列創新舉措為廈門航空維修產業注入了活力。目前,廈門已擁有13家成規模的航空維修企業。2016年,廈門市“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航空維修業全年產值達121.1億元,同比增長24.8%;實現進出口181.3億元,占片區進出口總額的13.7%,增長20.7%,航空維修首次成為超百億產業鏈。
“發展航空維修業對于協同我國航空制造業的發展進步,特別是國產大飛機發展戰略的實施,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廈門將繼續大力推進航空維修產業發展,爭取航空維修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以上。(記者 許 晴)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