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寄遞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落實郵件快件實名收寄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7月11日,國家郵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介紹了郵件快件實名收寄信息系統及其推廣應用的情況。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表示,將采取“總對總”的方式進行數據共享,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原則,力爭在2018年年底前實現實名收寄信息化全覆蓋。
實名信息監控平臺已接入十家快遞企業
目前,全國許可的快遞企業超過2.1萬家,營業網點達18.9萬處,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龐大的行業規模給實名收寄信息化的推廣落地造成了困難。“寄遞服務不同于傳統‘柜臺式’服務,市場主體眾多,流動作業性強,手工登記實名信息安全性低,推動落實實名收寄制度具有較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馮力虎說,為積極穩妥推動實名收寄信息化,國家郵政局將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今年3月28日前為準備階段,國家郵政局在第三方評估的基礎上,結合行業特點,設計《郵件快件實名收寄信息化解決方案》,指導大型快遞企業開發“企業版”實名收寄信息系統,同時針對個人用戶以及小型快遞企業開發了“公共版”實名收寄App。4月起,國家郵政局在全國153個城市啟動實名收寄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試點。各地郵政管理部門采取集中培訓、課件輔導、實地指導等方式,加強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受訓技術骨干21000余人次。截至6月底,國家郵政局實名信息監管平臺接入郵政EMS、順豐、“三通一達”、百世等10家快遞企業;全網信息化實名收寄業務量累計完成3億件,日均已逾500萬件,實名收寄信息系統在線注冊用戶達2250萬人。
“按照總體安排,2018年將進入第三階段,即到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實名收寄信息化的總體目標。”馮力虎表示。
互掃二維碼核驗雙方身份 一次注冊全網通用
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技術處工程師許良鋒介紹,“公共版”實名收寄App為“安易遞實名寄遞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有用戶、收寄、監管三個版本的客戶端,可通過二維碼、圖像自動識別等技術實現快遞實名制信息化。
許良鋒說:“用戶進行實名認證是一次注冊、終身使用、全網通行、全國通用。”記者看到,使用用戶版App時,用戶可通過掃描身份證、駕照、戶口本或護照進行實名認證,并自動生成身份二維碼。每次寄件時,只需由快遞員掃描身份二維碼,就可快速驗證身份信息,避免了頻繁出示身份證的麻煩和信息泄露風險,順豐、“四通一達”等快遞企業的自用終端同樣可以掃描該二維碼。此外,用戶版還提供查快件、真假快遞員驗證、投訴、申訴等一站式服務。
在驗證快遞員身份時,用戶使用App掃描快遞員的二維碼即可。系統專門設置了收派員實名信息采集模塊,快遞員在使用設備對用戶信息進行采集前,必須將自身實名信息先行上傳信息系統。系統在加強快遞員實名管理的基礎上,對快遞員逐一建立身份信息二維碼。
“國家郵政局采取白名單模式落實對企業人員的管理,快遞企業將從業人員身份信息提交到國家郵政局審核,再分配對應的用戶名和賬號,否則無法使用。”馮力虎說。
信息數據“總對總”共享 責任倒追機制防泄露
實名收寄信息化推廣后,將會有大量用戶信息被上傳,如何保證個人信息不被竊取?馮力虎告訴記者,系統的信息數據實行“總對總”共享模式,由企業總部將前端采集的實名信息統一上傳至國家郵政局信息監管平臺,從而形成實名信息數據單向封閉流動,確保實名信息安全。“在前端采集的過程中,用戶信息只能在快遞員終端停留30秒,30秒之后就會被強制上傳,以確保這一環節的信息安全。”馮力虎補充道。
“我們會從多維度保護數據安全,技術是其中一種手段,更多的是從管理制度上落實責任倒追機制。”許良鋒介紹,系統將嚴格控制第三方接觸數據,不是快遞企業的,如軟件公司等不允許進行實名數據采集。同時嚴格控制工作流程,工作人員接觸數據全程留痕,以后還將實現每個操作環節可追溯,將操作定位到個人。
馮力虎表示,實行實名收寄制度,既是應對當前寄遞渠道日趨嚴峻復雜安全形勢的現實需要,也對保障郵政業長遠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推廣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地區仍強制推行當地實名收寄信息采集版本、部分加盟制企業對分支機構和末端網點管控不力、部分企業上傳數據不理想、部分用戶不理解不支持等。
下一步,國家郵政局將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京廣線沿線城市以及新疆、西藏等為重點,全面加快試點城市信息系統推廣應用,并從整體上加強工作統籌、大力宣傳引導、嚴格推進落實、強化技術保障,抓好實名收寄制度推進落實工作。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