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海北州交通運輸局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交通運輸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切實推進交通運輸行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以做好六項重點工作為抓手,全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事業健康發展。
一、筑牢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委關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決策部署。認真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中央、省州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政治站位以及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習總書記“四個扎扎實實”總體要求和推動“四個轉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按照生態保護的相關法規要求,落實“一崗雙責”制度,建立了海北州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建設生態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責任單位、責任人,落實了工作職責,將生態保護工作納入本部門年度工作計劃,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全面推動農村公路建設生態保護工作。
二、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領域生態環境保護。一是合理規劃設計。在項目規劃中貫徹生態保護理念,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標準和環境保護政策,對涉及保護區的項目,結合實際,及時進行調整,設計選線中合理選用技術指標,嚴格落實集約、節約用地原則,提高土地利用率,盡量做到少占或不占耕地,盡量利用原地形,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努力做到“不欠新帳,多還舊帳”。同時堅持可建可不建的堅決不建,非建不可的,必須堅持生態環保第一的理念,按原有線路整修,不開辟新線,不拓展路面,不破壞生態環境。在施工中堅持做到科學組織施工,合理配置料場,不亂建亂搭,不亂開亂采,不亂堆亂放,做好料場、項目駐地的治理恢復工作,確保生態環境不受任何影響。二是總結經驗做法。在通村油路建設中,為消除以往建設施工中布局散、場地亂,取料、堆料不規范、運輸便道多,臨時占地大的粗放式施工管理對環保的影響,按照《海北州通村油路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實行“統一料場供應、統一集中拌和、統一罐車運輸、統一施工工藝、統一環保整修”的“五統一”管理方法。全面推行以施工單位為實施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體,駐地監理辦現場監督控制,項目辦、總監辦督查指導管理,落實州局、四縣局以及建設單位領導協調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實5個100%(工地砂土100%覆蓋、工地路面100%硬化、出工地車輛100%沖洗車輪、拆除房屋的工地100%灑水壓塵、暫時不開發的空地100%綠化)的控塵措施。三是加大配套產業的培育。通過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的帶動,全州四縣均已建立了水泥混凝土商混站和道路瀝青混凝土拌和站,另有改性瀝青廠1個,與道路建設相配套的產業日益完善,農村公路建設逐步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工廠化,有效的促進了農村公路建設生態環保工作。四是強化環保養護設備的投入。為全面做好瀝青路面的養護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因路面養護而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我們補充和更新了各縣的養護機械設備,養護生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增強了農村公路養護環保工作進程。
三、扎實開展環境整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始終堅持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充分考慮項目所處區域的環境狀況,對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了解,學習借鑒干線公路施工生態保護與植被恢復的辦法措施,結合路域環境整治活動,探索開展了施工與環保、安全、檢測、資料的“四個同步”,對部分公路沿線逐步進行了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以及料場的復墾整理,并嚴禁隨處采砂取料、現場傾倒廢棄土石方和燃料、油、化學品以及生活垃圾等,構建形成生態格局、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制度、生態文化相輔相成的發展體系。將小東索公路、沙珠玉公路等重點農村公路做為生態保護與綠化的示范路,落實生態治理資金682萬元,進行邊坡植草和路域環境整治,推進公路綠化,改善路容路貌,降低因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全面推進綠色交通建設,實現了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的健康協調發展。
四、強化料場恢復的排查整治工作。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的原則,及時開展排查整治工作。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公路項目建設的紅線,貫徹“安全、環保、節約”的新型交通建設理念,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未經審批一律不得開工建設;注重原生植被保護,嚴禁隨意設置取料場、棄渣場;全面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加強施工組織管理,施工活動嚴格控制在紅線范圍內,禁止大挖大填、隨意取料棄渣;所有項目施工料場場地經國土部門協調劃分,并督促施工單位按規定繳納復墾費,工程完工后積極對料坑進行復墾回填,并請國土部門驗收,項目環保及工程質量驗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運行;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明確參建各方責任,配備專(兼)職環保員,確保各項環保措施有效落實,實現交通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協調發展。近年來我們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為全面做好農村公路生態環保督察工作,及時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全面深入自查,對環保不達標的瀝青臨時拌和站進行了拆除,對沿線料場及時進行復墾處理,對沿線路域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確保了公路建設與生態環保齊頭并進。
五、提升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積極探索新材料、新工藝在工程建設中的推廣應用,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在公路建設中不斷探索新材料、新工藝,來達到節約成本,降低能耗,減少廢氣排放。2016年,與山東建筑大學交通學院、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同在海晏縣城至哈勒景公路瀝青砼路面施工中進行了ATP瀝青溫拌劑應用的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在瀝青砼混合料中摻配ATP瀝青溫拌劑,降低拌合溫度和攤鋪、碾壓溫度,減少燃料費用,降低攤鋪作業過程中的煙氣揮發,減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的排放,減輕了大氣污染,節省了能源。它的應用推廣將有效的改善施工對大氣環境的污染。2017年安排州、縣公路養護部門對9條16.4公里農村公路投入資金52萬元進行了公路植樹綠化示范路建設,全力推進綠色交通發展。
六、優化運輸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運輸領域的應用,加大道路運輸車輛結構調整,對新增加或更新的客運車輛,要求優先購置新能源車輛,全州新增新能源電瓶車14輛,油改汽車輛331輛。從對汽車維修企業污染防治,加快營運“黃標車”淘汰,強化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防范污染事故發生和應急處理能力,實施運營車輛結構調整,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及其配套設施,落實道路運輸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分析制度等方面入手,對機動車維修過程產生的廢礦物油、廢鉛酸蓄電池、廢漆渣、廢有機溶劑、廢機油桶、廢油漆桶等危險廢物,嚴格要求企業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了收集、貯存、處置和利用;對排查出的68輛達不到環保要求的貨運“黃標車”,不予辦理相關業務,督促退出道路運輸市場,加快了“黃標車”的淘汰工作。加大對危險品貨物運輸企業的監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預案。2013年開始對運輸輕質燃油車輛安裝油氣回收裝置和安全截止閥的安裝進行了專項整治,目前全州109輛危貨運輸車輛現已全部按要求安裝完成,有效推動了車輛運行節能減排,促進了道路運輸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