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中國·產業生態圈的成都實踐”為主題,聚焦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建設的2017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峰會,9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舉行。
據悉,峰會由《中國新聞周刊》、《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承辦,同時得到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以及成都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守成,成都市新都區委書記許興國,《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呂振亞,《每日經濟新聞》總編輯雷萍出席峰會并致辭。
“軌道交通產業是國家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成都“十三五”期間突出發展的產業機遇”,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守成在致辭中表示,成都將按照空間布局,建設軌道交通行業名片,打造國際一流的軌道交通基地。
《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呂振亞表示,“中國的軌道交通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改變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一個日益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將處于不同時空中的我們聯系在一起,為生活帶來更多可能”。
在致辭中,成都市新都區委書記許興國表示,新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當下正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希望通過本次峰會凝聚行業共識,打造產業生態圈。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發表演講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原巡視員李國勇,中國工程院院士、鐵道電氣化自動化專家錢清泉,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發表主題演講。
現場嘉賓參與圓桌對話探討軌道交通產業發展
成都市新都區副區長吳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建樂,中國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銀光,波蘭共和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卡夏參與圓桌對話。
聚焦軌道交通新機遇
在主題演講環節,嘉賓們就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生態圈建設發表各自觀點。
“我們可以自豪地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高鐵發展上有這樣的魄力”,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演講中提到,中國不走“市場換技術”的老路子,要全面學習并借鑒軌道交通的成功經驗,尋求自主創新路徑,補齊短板,實現軌道交通裝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原巡視員李國勇見證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在他看來,只有不斷完善產業產能布局,才能推動軌道交通的健康有序發展。
“速度是軌道交通追求的永恒主題”,深諳軌道交通發展趨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鐵道電氣化自動化專家錢清泉認為,中國需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產業基礎,把握技術的先進性、前瞻性,抓住高速磁浮交通發展機遇,引領后高鐵時代軌道交通的發展。
“要形成共生共榮、協同演化的產業生態圈,需要產業價值鏈的不斷完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長期關注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他表示,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制造環節的附加值將越來越高,產業鏈的前后延伸將在支撐城市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活力。
產業生態圈的成都實踐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的完善需要各界的共同探索。在對話環節,嘉賓學者們共同聚焦軌道交通產業鏈與城市發展,助力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
正如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在對話中所言,“城市的發展在軌道交通產業支撐下,將會實現更高效率。”雖然針對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行業內有各種聲音,但嘉賓們一致認為,市場問題仍需靠創新解決,成都需在產業發展中精準定位,聚集資源,豐富分工,在打造產業生態圈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城市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
峰會最后,來自政、產、學、研以及媒體的嘉賓代表共同倡議:各方攜手努力,共建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為提升中國軌道交通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力量。
2017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峰會倡議
當日下午,2017新都軌道交通產業投資推介會舉行,本次投資推介會吸引了百余家知名企業及媒體的關注,對接簽約軌道交通行業龍頭企業15家,簽約總金額達115億元。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