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健康指數框架發布會現場
華龍網9月28日16時訊(田穎)9月20日,中國汽車健康指數框架發布會在中國汽研舉行,來自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汽研總經理萬鑫銘、整車排放檢測部部長李偉、EMC檢測部副總工程師雷劍梅在會后接受了核心媒體采訪,從項目專家研究者角度,向公眾深度解讀中國汽車健康指數框架。
中國汽研總經理萬鑫銘(中)、整車排放檢測部部長李偉(右)、EMC檢測部副總工程師雷劍梅(左)與媒體溝通
萬鑫銘:
--汽車健康指數發布沒有時間表,預計每半年集中發布一次,成熟一個發布一個。
在9月20日的指數框架發布后,預計在今年11月份左右發布數據報告,第一批數據特別是標準會提前出來,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測試評價量的摸底。未來,我們將綜合考量銷量、關注度、投訴度等幾大基本原則,進行分批選樣,成熟一個發布一個,預計每半年左右集中發布一次。
中國汽研現階段正努力完善指數建設體系,以不斷打磨、不斷夯實的心態,不斷吸取相關專家的意見,在盡快推動的基調上,我們也適時做出了調整,沒有一上來把這個體系推得比較快,而是和社會反饋進行一個良性的節奏共鳴。
中國汽研總經理萬鑫銘
萬鑫銘:
--從消費者最為直觀的車內氣味,到電磁場、顆粒物、致敏源,我們把健康分為四個小的維度,來推動健康車指數評價。
什么是健康車?車內有異味就是不健康,沒有異味就是健康的嗎?萬鑫銘認為,首先中國汽研之所以要推評價體系,其實是站在很重要的出發點,那就是消費者很關心。市場的調研顯示,消費者關心車的健康他有排序,舉個例子講,價格、安全,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外觀等等。其中,汽車健康問題,特別是一些相應的是否有氣味的說法,是消費者更加關心的。
國際交通醫學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左一)參觀中國汽研VOC實驗室
因此,中國汽研就是根據這個調研的情況選擇來做健康的評價的維度。同時,健康的維度和車結合,細分領域紛繁,中國汽研要做的是在有限范圍內讓大家更加清晰透明去了解到,在這里,我們把健康細分為四個小的維度。
首先選擇的維度是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和氣味。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越高,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越大,比如說常見的苯和甲醛。氣味不能直接和健康打完全等號,有氣味不一定就不健康,沒氣味不一定就是健康的,但是,車內氣味強度等級,可以從某些角度反映車內揮發性有機物種類、濃度及相互疊加的效果。
第二個是電磁場的相關問題,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包括用手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包括充電不能放在床頭充。
第三是近幾年關注最多的顆粒物。有人可能會覺得顆粒物,比如說PM2.5,是大氣里面的,而車內是密封的,和外面是隔開的,這個事情和車沒有關系,在大氣中受到PM2.5的侵害。而實際上,本身車內雖然不產生顆粒物常見的PM2.5和PM10,但是車輛密閉性設計和空調系統的工作狀況,也會從外界引入顆粒物。所以我們這次從兩個角度看,一個是密封性,車在這種環境下和外面隔絕的性能,還有和外部進行空氣交換的時候,是否有專用的專置過濾處理,這是一個是可評價的指標,雖然牽涉到成本,但是對企業來說,這些對健康有益、對環境友好的配置的增加,體現車企對這點重視。
此外,通過調研發現,在國內頂尖研究機構里面像北京大學在做車內過敏物的研究,我們也了解到國際上個組織也在做相應研究,他們報來有數十種致敏源。不同人的致敏源反應不一樣,但是判斷需要一定依據,這就是為什么要提出來研究考察。
中國汽研總經理萬鑫銘接受重慶電視臺記者采訪
萬鑫銘:
--鏈條式樣本來源,專項資金支持,總體保證健康指數作為第三方性質的公開公平公正。
健康指數評價車輛來源,主要按照中國汽研自行購置來支撐測評,我們現在所有車是鏈條在開展,每年會安排相關的資金來做這個事情,總體保證健康指數第三方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不能因為其他影響因素導致結果不真實不客觀。
健康指數只要是真正做得好,而且包括未來自身做得到位,到時候真正推動行業進步,消費者良性互動真正到位了并刺激市場發展了--這種平衡是能夠找到非常好的狀態,而且之后會達到企業也愿意看到消費者也愿意看到。站在行業層面,推動技術進步,從我們觀點來看就是要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交通醫學會主席王正國(中),與中國汽研董事長李開國(右)、中國汽研總經理萬鑫銘(左)合影
萬鑫銘:
--中國汽研將以消費者為核心,不排除跨行業聯合,用open的態度推動社會共同參與汽車健康指數在內的指數群建設。
圍繞“以用戶為核心”,中國汽研正開展指數群建設方面的規劃,就消費者關心的安全、健康、外觀,甚至用車成本、車輛價值等熱點問題,中國汽研曾經做過相關的市場調研,未來也將進行長期持續的關注。
一直以來,中國汽研都秉承著open的態度,我們不排除和健康、保險等相關的跨行業機構聯合來做指數評價的可能性。接下來,中國汽研將打造專門的專家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等類似的組織,在汽車界、醫療界、通信界做協調,讓技術領域和企業板塊共同參與進來。我們希望包括汽車健康指數在內的指數群,是一個大家都愿意參與進來的東西,我們所做的工作持續追求這個體系的引領推動,務實而且能夠為消費者或者行業進步帶來我們的貢獻。
萬鑫銘:
--實驗系統完全開放,未來將引入更多消費者參與形式,作為指數建設的重要補充。
同時,中國汽研現在整個的實驗系統是完全開放的,將不排除借鑒國際上的方式,通過構建包括健康指數在內的指數群,圍繞一個消費者關心的核心,對一款車做完檢測之后,采用現場跟蹤、參與等更直觀、更實時的模式,讓消費者近距離來感受,作為指數發布一個重要的補充形式,打消公眾的顧慮。
中國汽研整車排放檢測部部長李偉
李偉:
--圍繞汽車健康指數,借鑒國際標注、行業標準、中國國情和消費實際,中國汽研將摸索制定新的評價規則。
目前汽車健康指數關注的幾個維度,我國的國家標準還沒有相應明確和完善。基于這種情況,中國汽研將參照國標的制定方法,借鑒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同事結合消費者實際使用當中反應的情況,嘗試提出一套評價規劃。在這當中,甚至有的標準行業也沒有、國際也沒有的,我們自己將摸索制訂一些新的標準。
中國汽研VOC實驗室
李偉:
--基于健康指數的四個維度,中國汽研將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研究,通過分級評價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前置性參考建議。
從四個維度現在是廣泛的情況,前期主抓車內空氣質量(即VOC),PM2.5顆粒物作為觀察項,電磁輻射作為量化考察項,過敏性作為下一步研究方向。
以車內空氣質量為例,我們參考了國際上美國EPA致癌風險指數、國內環境空氣質量的綜合污染指數、以及6級車內氣味評價法后,主要考察車內空氣質量。我們將通過模擬車輛長時間靜止、陽光照射、開空調三種工況,在不同階段進行測試,最后通過加權得出一個指數。
具體到顆粒物,雖然車內本身不產生PM2.5,但是隨著車內的使用時間增長,我們車更像大眾的另外一個家,這個車是暴露在空氣當中,在霧霾嚴重的當下,你不可能和空氣不交換,一交換就有問題,當然就有污染。此外,現在凈化器對PM2.5有用,但是車內有揮發物,主要還是想靠通風、靠時間。
中國汽研VOC實驗室
在電磁輻射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包括一些機構已經明確,包括電磁輻射射頻信號對人的健康肯定有危害。現在車上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電磁輻射帶來危害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致敏性是新的東西,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重點研究,這個課題個體的感受不一,但卻真實存在,會繼續研究。
四個維度協同發力,讓我們的體系和指數,能讓消費者在購車前、買車時候,有我們給出的前置性參考建議。
中國汽研EMC檢測部副總工程師雷劍梅
雷劍梅:
--電磁輻射并非電動車獨有,有電器設備就有電磁輻射,其高低與車價亦無直接必然聯系,關鍵看車輛零部件的輻射控制與整車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電磁輻射對公眾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公眾可以從常識中得出,電動車帶有幾百伏的高壓和幾十安的交變電流,從基本原理來說比較容易產生電磁輻射,但是公眾不知道的是,車輛若注重零部件的性能管控和整車結構、材料設計,是可以將輻射控制得比較好的。
在燃油車板塊,前期試驗數據顯示,也有超過國家標準的甚至國際標準的情況。例如,燃油車的點火系統也是高壓放電,也會產生輻射,還有很多驅動器會產生輻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說燃油車就大,或者電動車就大。
此外,雖然從統計上來看,低價車如果說采用劣質的零部件,會產生電磁輻射,但是不能簡單理解為車價和電磁輻射有必然聯系。
中國汽研EMC實驗室
雷劍梅:
--打消老百姓的的疑慮,引起行業的重視,減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的行業發展隱患,這就是推出中國汽車健康指數框架的意義。
研究表明,大部分電磁輻射,通過零部件的管控整車的結構設計和材料設計是可以控制的,而這中間相對專業性比較高、公眾難以直接觀測的方面,需要客觀公正的體系去評價,這正是我們今天推出中國汽車健康指數框架的意義。
中國汽研EMC實驗室
為什么做健康指數研究,不是危言聳聽,讓大家驚恐,國家在推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一個大電流高電壓,二有天然無線發射東西,我們通過指數能夠促進行業有意識控制零部件的性能,優化整車性能,在全國如火如荼的汽車發展浪潮下,保證這個行業更好的發展,老百姓心里很關注,能夠最大程度評價,能夠打消老百姓對這輛車的質疑,這是我們初衷。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