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成立十周年公益活動在深圳五洲賓館順利舉行。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會長耿瑩、理事長耿靜、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等政工商各領域知名人士及巴基斯坦公使Mumtaz Zahra Baloch、法國和丹麥駐廣州領事館代表等國外友人齊聚一堂,共議新形勢下文化發展理念和基金會未來發展大計。
此次慶典活動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主辦,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國企業報》集團、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三方協辦,深圳度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文化產業聯盟聯合承辦。國家外經貿部原副部長龍永圖、加拿大國會議員唐·戴維斯、美國駐成都新聞文化領事藍明凱、英國皇家威爾士大學校長麥迪文·休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學、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著名表演藝術家斯琴高娃、何理良等社會各界名流發來了賀信賀電。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靜致辭
十年默默耕耘,十年奪目輝煌。典禮上,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靜在基金會十周年慶典上致辭,她向參加此次慶典活動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源泉,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多元化發展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實根基,大力保護、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基金會的辦會宗旨和社會責任。同時,她也表示,基金會將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模式、新方法,發揚小燈泡精神,鑄就中華文明的精神家園。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會長耿瑩致辭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會長耿瑩女士對基金會十年歷程做了回顧,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充滿了期望。在談及基金會10年來的歷程時,耿瑩會長說“我不敢說我們是一步一蓮花,但是10年的足跡,每一個腳印、每一個足跡里面有我們基金會全體職工的努力和付出,每一個腳印都有我們所有人的愛和所有人對我們的愛。”她說“我堅信一點,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每一個炎黃子孫心里都有一顆種子,只不過今天這顆種子不知道埋在哪里了,它還沒有萌芽。”耿瑩會長將基金會比作“小燈泡”,“我使出渾身解數只能保證這個‘小燈泡’ 能夠24小時不停電,給孩子們照亮回家的路,回中國文化的家。”這十年,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正是以這種“小燈泡”的精神,將中華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致辭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出席了活動并致辭。他指出,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為中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現、研究、保護、傳承、弘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提高了社會各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同時,李小甘部長祝福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在新的10年里不斷發展,欣欣向榮,百尺竿頭,更上一步。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連輯 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連輯在慶典上對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成立十周年表示熱烈祝賀。連輯院長用國際國內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律、協議的出臺與基金會10年歷程做比,并指出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是一個具有前瞻性、預見性、戰略性、宏觀性、全局性視野的組織。他說,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一成立便站在了國際的視野上看問題,這種國際胸懷讓基金會除了在國內做事,還走向了國際,在歐美國家、東亞、西亞國家、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做了大量國際交流和合作,起到了許多政府、機構和組織起不到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作用。最后,連輯院長引用聞一多先生《紅燭》中最后兩句:“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表達了對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10年歷程的高度贊揚。
“東方之韻”IP托管簽約儀式
慶典上,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將旗下知名品牌——“東方之韻”IP授權深圳文交所,由深圳文交所進行線上托管,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副秘書長德央與深圳文交所董事長于德江進行現場簽約。“東方之韻”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自創的公益品牌,十年來,其已經發展成為加強國與國間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在國內非遺界形成了獨特的凝聚力,其所象征的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內涵也已成為一筆重要財富。在深圳文交所的托管下,將打造以“東方之韻”為平臺、貫通海內外的中國文化中心,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價值輸出,形成非遺文化系統化、體系化的發展常態。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耿靜分別向“文創產業專項基金”、“長安文化專項基金”、“中華飲食文化專項基金”授牌
慶典上,基金會理事長耿靜分別向“文創產業專項基金”、“長安文化專項基金”、“中華飲食文化專項基金”三項重要基金授牌,為新形勢下非遺保護、文博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文化四板·華夏文化遺產專板·館藏文物衍生品線上托管中心”啟動儀式
作為此次慶典活動的重要環節,“文化四板·華夏文化遺產專板·館藏文物衍生品線上托管中心”成功啟動。館藏文物衍生品線上托管中心以我國豐富的館藏文物為立足點,致力于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將館藏文物設計開發與深圳文交所“掌柜文化金服”相結合,實現館藏文物資源可消費、可投資,為博物館館藏文物衍生品金融化轉型升級先行先試,為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活態”傳承和創新性轉化進行探索性實踐。
捐贈儀式(一)
捐贈儀式(二)
慶典上還舉行了21世紀新敦煌項目合作協議和企業捐贈儀式,敦煌千年古城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建立合作關系,包括藍城萬向、萬科等在內的眾多企業進行了現場捐贈,共同助力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此次公益活動開啟了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下一個十年的全新篇章,為基金會傳承中國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家京劇院 袁慧琴《四郎探母》選段
貴州侗族大歌
十年再出發,永遠在路上,讓華夏文化深入人心,讓民族傳統發揚光大。相信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必將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創造另一個輝煌的十年。
(新媒體責編:news)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