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京張高鐵工程官廳水庫特大橋。京張高鐵是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交通要道。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圖為河北衡水市冀州區濱湖公園。冀州區通過微地形處理、栽植綠化等措施,把鹽堿地建成了生態公園。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工人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裝車間生產線上工作。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三地正告別一家一戶演“獨角戲”,唱響創新發展的“協奏曲”。2017年,交通、環保、產業3個一體化的先行領域又交上了一份干貨滿滿的成績單,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正升華凝練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時代樂章。
無縫連接交通成網
交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建設成就有目共睹。海陸空縱橫交錯的交通網,把京津冀緊緊連在一起
一條條“斷頭路”“瓶頸路”被接連打通:2017年雄安新區對外骨干交通網重要項目天津至石家莊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太行山高速公路和延慶至崇禮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北京市國道G109新線高速公路與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以及北京新機場北線高速公路西延工程等6條路段的接線協議正式簽署;京秦高速公路京冀、冀津連接線,將與京秦高速北京段同步建成通車。全長僅5公里的兩條連接線,位于京津交界處的河北三河市,將成為京津冀之間又一條快速連接通道。
與此同時,位于北京南部的新機場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航站樓屋蓋和玻璃幕墻安裝。伴隨著新機場的建設,航空、鐵路、公路之間的“無縫銜接”也必將改變京津冀區域人們的出行方式。
日前,國家發改委、民航局印發《推進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實施意見》,提出三地機場要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建設以樞紐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
以首都機場和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加快推進首都機場至北京新機場城際鐵路聯絡線、北京至雄安城際鐵路、北京至唐山鐵路等建設,研究建設北京新機場至雄安高速公路。北京新機場正在建設中的“五縱兩橫”的交通路網正是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骨架中的關鍵一環。
近日,河北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歷史性地突破10億噸大關,由單一的煤炭“過境”運輸向多種貨物集散發展,向港口與腹地經濟良性互動發展。港口資源豐富的京津冀,正積極打造北方國際航運中心。
環境治理握指成拳
生態——
治污減排、治水增綠,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控,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和城市整體水平的提升
2017年,北京的好天氣格外多,晴朗冬日里,藍天白云常在。
2017年是北京五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治污減排、治水增綠,早已不再是一人一地的“獨角戲”。
河北正通過“綠色稅制”調動企業治污減排的積極性。2018年起,河北將向企業征收環保稅,將大氣主要污染物和水主要污染物稅額標準分為三檔。其中,與北京相鄰的13個縣(市、區)、雄安新區及相鄰的12個縣(市、區)執行一類標準。緊鄰北京的河北廊坊,已成為河北首個完成全部鄉鎮空氣站建設并發布監測數據的地級市。
河北張家口的壺流河,發源于山西境內,流經河北蔚縣后在陽原縣匯入桑干河,最終匯入官廳水庫,是“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的重要水源地。從2017年8月開始到2019年,蔚縣對境內57公里的壺流河沿線實施生態修復和保護,打造壺流河國家濕地公園。經過濕地的過濾,壺流河的整體水質將得到提升,更好地為京津冀地區供水。
綿延759公里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縱貫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區、中部核心功能區、東部濱海發展區。但這條京津冀地區的生態主軸長年斷流,水體污染加劇,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態功能退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永定河等“六河”綠色生態河流廊道治理。這條飽經滄桑的“母親河”迎來了“新生”:北京段骨干水源保障工程全面啟動,官廳水庫生態節點骨干工程實現開工,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順利啟動……為保障永定河的生態用水,上下游聯動補充生態用水,加快了全流域生態恢復。
引導產業精準集聚
產業——
產業要素在京津冀區域內合理重組、高效流動、有機銜接,產業鏈梯次布局
京張攜手申辦冬奧會成功后,小城崇禮到處充滿著冰雪元素。2016至2017年度雪季,崇禮接待游客267.6萬人次,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目前崇禮已建成滑雪場7家,雪道166條159.7公里,各類纜車索道67條44.5公里,成為中國滑雪產業的標桿。
2016年9月28日,京津兩市簽署協議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范區。園區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承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不久前,北京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其他9個項目一起,集體簽約落戶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科技園掛牌一年,園區新增注冊企業達316家,注冊資本金49億元。這一園區,正好位于京津冀四大戰略合作功能區之一的天津濱海新區。
目前,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區域約有各類承接平臺300多個,但數量多、布局散、公共服務配套能力尚有不足。為引導產業有序轉移與精準對接,加強產業轉移承接平臺的統籌規劃建設,京津冀共同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近日印發實施。
《意見》明確了“2+4+46”個承接平臺,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個集中承載地,四大戰略合作功能區及46個專業化、特色化承接平臺。這意味著,三地將統籌區域城市群空間資源,打通轉移和承接通道,有序引導創新資源和轉移產業向這些平臺集中,促進產業轉移精準化、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同時,全面梳理對接國家層面涉及產業協同發展的規劃政策,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識。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