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超市推出的一款無標簽瓶裝飲用水引起廣泛關注。網友在稱贊其顏值高的時候,殊不知這是食品行業的又一次“低碳”嘗試 。
“無標簽”真的可以嗎?
按照國家標準GB 7718的要求,為了滿足消費者知情權,食品必須有標簽。不過這款瓶裝水是整箱售賣,外包裝上已經有完整的食品標簽信息,因此在瓶身上可以不用標注。
為什么要“無標簽”?
“無標簽”最直接的好處是在生產環節減少塑料和油墨的使用,企業提供的信息顯示,該產品預計全年可減塑超過34噸,相當于減少約2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次,“無標簽”是一種回收便利化設計。飲料瓶以PET材質為主,而標簽多為PVC材質,“無標簽”可以減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實現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除了“無標簽”,將綠色、藍色的飲料瓶改為透明瓶也是回收便利化設計。
國際上“無標簽”產品多嗎?
“無標簽”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日本,最初也是減塑和方便回收的考慮。目前國際上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飲料,尤其是各種飲用水,國內類似產品也不是孤例。但總體而言,“無標簽”產品仍然很小眾,畢竟從標簽合規考慮,產品無法拆零售賣,因此對于一般的商超和便利店模式很難推廣。
“無標簽”飲料瓶去向何方?
中國的PET飲料瓶回收后絕大部分“降級”使用,比如生產聚酯纖維面料、汽車塑料件等。少部分通過精加工,轉化為食品級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飲料生產線,國際上將其稱為“瓶到瓶的同級回收”。不過這些食品級rPET只能用于出口,因為中國大陸地區尚未批準其用于食品包裝。
“無標簽”飲料瓶也會進入回收通道,不過它在回收便利性方面的優點在中國反而很難體現。國內飲料瓶回收率已經高達95%左右,不會采用歐美的押金制和閉環回收模式,“無標簽”飲料瓶必然融入傳統飲料瓶的洪流。因此,當務之急還是推動食品級rPET的同級回收利用。
據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呼吁,要盡快明確食品用rPET生產應用的管理機制,打通政策堵點。多方聯動,共同推動食品接觸用rPET行業高質量發展。他指出,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已允許rPET用做食品接觸材料,其在我國的合規應用迫在眉睫。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