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8 日,衡陽中創商貿職業學校與長沙子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產教融新・眾創未來”為主題,在學校操場隆重舉行校企合作簽約暨揭牌儀式。此次活動不僅標志著雙方深度合作的正式落地,更是在職業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一次創新探索——推出“零學費優選生”培養計劃,旨在破解家庭經濟壓力與技能人才培養的雙重難題。
長沙子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智杰、丁子欣,高級總裁周海根,技術總監蔡大千親臨現場。衡陽中創商貿職業學校董事長蔡輝,湖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湖南新達益教育集團董事長、衡陽中創商貿職業學校董事馬國波,行政副校長彭潔等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與師生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儀式由黃新城老師主持。
聚焦產業需求,創新育人模式
馬國波董事長在致辭中深刻闡述了職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脈搏同頻共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他特別指出,此次合作的核心創新在于“零學費優選生”計劃,并通過“三個融合”推動辦學模式深度變革:
專業與產業融合: 首期共建短視頻營銷、電商直播等緊貼市場脈搏的前沿專業項目。
課程與標準融合: 企業導師深度參與課程開發,確保教學內容對接職業標準。
教學與生產融合: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將真實項目引入課堂,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零學費優選生”計劃正是這一融合模式的實踐載體,它依托企業資源深度投入,切實減輕學生負擔,讓更多學子無后顧之憂地投身技能學習。
企業傾力投入,共育實用人才
孫智杰董事長介紹了子越科技作為集多元文化產業與創新科技于一體的集團企業的發展愿景,并強調了人才的關鍵作用:“技術是引擎,內容是靈魂,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 我們深刻理解當前經濟環境下家庭面臨的負擔,以及基礎各異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需求。”
他著重闡述了“零學費優選生”項目的獨特價值:“子越科技將投入優勢資源,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的實戰教學模式,提供先進設備、真實項目及‘雙師型’師資,致力于培養新媒體行業亟需的‘技術扎實、內容敏銳、實操過硬’的技能型人才。‘零學費’不僅是對學生家庭的切實支持,更是我們篩選和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的優選人才的承諾。 我們確保學生入學即感知崗位,畢業即勝任工作,實現學生成才、學校發展、企業獲益的多方共贏。”
合作正式落地,共筑育人平臺
在全場見證下,蔡輝董事長與孫智杰董事長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標志著包含“零學費優選生”計劃在內的深度合作正式啟動。孫智杰董事長代表企業向學校授予“校企合作單位”及“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牌匾。
為強化協同育人,學校聘請周海根高級總裁、蔡大千技術總監及學校教務科主任凡錚義擔任“實訓導師”,彭潔副校長現場頒發聘書。這些導師將直接參與“零學費優選生”的教學與實踐指導。
實訓學員代表在團支書記符有成的帶領下莊嚴宣誓,展現“踐行技能、眾創未來”的決心。領導們為學員代表佩戴象征職業身份與企業認可的工牌并合影。
揭牌展望未來,貫通培養路徑
雙方領導及師生代表移步融媒體中心大門,馬國波董事長與丁子欣董事長共同為“校企合作單位”與“人才聯合培養實踐教學基地”揭牌,標志著這一創新育人平臺正式啟用。
孫智杰董事長在主會場詳細解讀了合作項目,涵蓋網絡與新媒體、國內外電商運營、電商直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等前沿領域。
他強調,“零學費優選生”項目將充分利用企業真實項目資源,在校內還原生產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價值。 獨特的獎學金與補助機制將貫穿培養全程,從根本上緩解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避免因經濟困難導致的輟學風險,確保學生安心接受優質的職業技能教育。
賦能未來發展,共贏時代篇章
此次簽約揭牌,是校企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里程碑,更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零學費優選生”計劃作為核心亮點,是校企雙方在教育教學改革上的大膽突破:
對學生: 直面“基礎弱、興趣異”的現實,摒棄應試刻板,以興趣為導向、技能為核心,強化實用能力,量身定制發展路徑,顯著提升未來職場核心競爭力。經濟負擔的消除,讓他們能更專注地投入學習和技能提升。
對家長: 在經濟環境承壓的當下,“零學費”政策有效緩解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保障子女獲得安全、優質的職業教育機會,避免因經濟原因中斷學業。
對校企: 是培養模式與資源投入的創新探索,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前置選拔培養優質人才,實現人才供給與企業發展的無縫銜接。
未來,中創職校將持續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零學費優選生”等創新模式,攜手企業“打造人才培育新高地,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技能人才新動能,共同譜寫“產教融新・眾創未來”的精彩華章!
衡陽中創商貿職業學校
融媒體中心李潔
2025年6月30日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