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公益節頒獎于2018年1月29日-30日在京舉行,信和大金融副總監李之平現場與國內眾多企業家、慈善家、公益學者、傳媒領袖和政府官員共同見證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中國公益事業所做的綿薄之力。作為互聯網金融業內知名的金融科技公司信和大金融受邀出席并獲得年度公益踐行獎。
信和大金融榮獲年度公益踐行獎
演員翟天臨現身公益節現場
現場座無虛席
作為創業型企業,信和大金融不斷攻克業內的難題如大數據風控管理、大數據標準、場景金融等,更是永葆初心,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盡心竭力扶持實體經濟,致力于普惠金融的真正落地。信和大金融也是國內首倡“公益全透明”理念的公司,具體提出了“全程透明、溫暖有愛、 自愿奉獻、感恩社會”的四大公益理念。
全程透明:從投資者捐贈記錄、信和大金融定期支付憑證、民政部認可的國家公募慈善基金的發票憑證、善款的明細說明(半年或年度提供)等都以全程透明的形式,支持實時查詢或以公示形式長期公開展示;
溫暖有愛:公益捐贈及公益行動,并非簡單的捐助金錢,其背后是一顆顆真善美的愛心,愿意給鰥寡孤獨、老幼病殘孕等特殊情況下的弱勢群體傾注更多的溫暖關懷和愛心,在對方危難時刻給予熱情積極的支持,用愛心溫暖有愛之心;
自愿奉獻:所有捐助資金及捐助行為都是自覺自愿的,鼓勵全民參與,希望大家通過自愿奉獻,增進公共利益、社會福祉;
感恩社會:任何人的成就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奉獻,本著敬天愛人、反哺社會的初心,以公益行動感恩回報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向上向善運轉。
信和大金融副總監李之平出席公益節
而這次信和大金融受邀參與的公益節,也是國內公益慈善領域的一次盛會。公益節現場信和大金融副總監李之平與媒體互動時表示:
對于公益的理解,今天一個特別深的感觸就是什么是公益?如何做公益?是簡單的給錢給物,或者是其他的提供一個機會等,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作為一個互聯網金融企業,我們就是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投資平臺的同時也讓我們的投資人能有一個真實有效的渠道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分享一些投資者的愛心。
信和大金融作為業內領先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截止2017年12月31日,已經安全運營3年10個月,總體累計注冊人數78.98萬人,累計撮合交易規模286.21億元,為出借人賺取回報22.54億元。
合規運營,良好的業績以及貼心服務,信和大金融贏得了業界的肯定和投資者的認可,也給信和大金融贏得了榮譽。
2017年2月,信和大金融獲“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并獲得榮譽證書。
2017年3月,信和大金融獲得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備案。
2017年4月,信和大金融與新網銀行正式簽約銀行直連存管系統。
2017年6月,信和大金融榮獲“金融服務TOP10”榮譽。
2017年7月,信和大金融榮登中國互聯網金融領軍企業百強榜榜單前列。
2017年9月,信和大金融入選2017年中國互聯網金融領軍企業百強榜
2017年10月,信和大金融榮獲“年度最具創新力獎”。
2017年11月,信和大金融榮獲“年度金融科技領軍企業”。
最后,信和大金融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簽訂框架協議的合作形式積極踐行社會公益,至今為止已經合作過兩次,具體如下:
1,“愛心暖童心 公益全透明”, 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12月9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簡稱:中華兒慈會)攜手信和大金融提出倡議并舉行“愛心暖童心”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詮釋惠普、責任與初心 ,本次公益活動所有募集善款將全部用于回家的希望項目組(兒童反拐)、愛心家園助學(貧困助學支教)、愛心家園救助中心(兒童白血病救助)三個項目。信和大金融平臺將會定期披露項目進程與捐贈收據,全程公開自愿,真實透明。本次活動通過信和大金融平臺展示勸募,客戶在投資后獲得現金紅包,此紅包可領取到平臺賬戶,也可捐贈到公益項目中。
2. “情系九寨,信和獻愛”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造成164人受傷,9人死亡,信和大金融作為兒慈會官網公益合作伙伴,秉承全程透明、 溫暖有愛、 自愿奉獻、 感恩社會的理念,邀請信和大金融的用戶捐助點滴愛心, 幫助九寨守護孩童、重建家園。
中國公益節設立于2011年,是首個由大眾媒體聯袂發起的以“公益”命名的節日。活動旨在弘揚公益精神,倡導公益行為,搭建多方深度對話、合作溝通的平臺。今天,公益節已經成為中國公益慈善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事。包括林志玲、林志穎、品冠、胡彥斌、寧靜、蔡少芬、羅志祥、潘曉婷、尚雯婕、任泉、景甜、樊少皇、楊冪、陳志朋、張譯等多位明星擔任公益節形象大使。
本屆公益節邀請到國內杰出的企業家、慈善家、公益學者、傳媒領袖和政府官員,預計現場嘉賓逾1000名,逾200家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深度報道。活動環節上,通過演講、對話、分享、倡議等形式梳理公益年度新氣象,通過頒獎禮的形式向公益踐行者致敬。
(新媒體責編:zpl)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