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上午7點,隨著893路、894路和822路公交車相繼抵達地鐵潞城站,北京城市副中心至北三縣常規高峰公交線路正式開通,標志著京冀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邁出關鍵一步。實際上,隨著近幾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功能結構、產業結構聯系日趨緊密,溝通兩地的交通路網也逐漸織密,并且已然成為重要的產業對接承載體,以及推進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的驅動力。
“公交+地鐵”出行新模式
所謂北三縣,是指河北省廊坊市下轄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和香河縣,這三個縣市行政上隸屬河北廊坊市,卻被京津包得嚴嚴實實,近幾年北三縣與北京尤其是城市副中心的聯系日益緊密。
據了解,此次北三縣與城市副中心開通線路為893路、894路和822路公交車,均抵達地鐵6號線潞城站。最短發車間隔6分鐘,最長發車間隔30分鐘,從始發站抵達潞城地鐵站時間大約40分鐘左右,票價執行常規公交票價,并享受刷卡乘車優惠政策。此外,即日起快專62路、快專102路、快專111路停止運營,后期隨客流增長,北京市公交集團將通過延長發車時間、增加發車班次等措施減少乘客等候時間。
家住燕郊某小區的季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于單位在通州,過去早晨上班他需要先乘坐公交到通州北關,然后換乘公交到地鐵潞城站,再搭乘地鐵到通州城區。此次新公交線路開通后,他能直接乘車到潞城站,全程縮短十來分鐘,上車可刷北京城市交通一卡通,單趟只需1.92元。
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采取“公交+地鐵”的出行方式替代私家小汽車出行,不僅可以降低燕郊、大廠居民到城市副中心的出行成本,促進綠色出行,同時對于進一步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有著良好的示范意義。
除了正式開通的公交線路,聯通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城際鐵路、地鐵線路等各項交通網也在不斷織密。下一步,通州區還將與北京市有關部門深入研究,進一步梳理北三縣與城市副中心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繼續優化公交線網、拓展公交路網。
支撐功能、產業統一發展
“在新開通公交線路的基礎上,隨著未來京唐鐵路、北京地鐵平谷線等相繼開通,北三縣與北京城區、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一體化將進入新階段”,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根據此前部署,城市副中心應與北三縣統一政策、統一規劃、統一管控,顯然交通一體化落實將有效促進一體化規劃政策的落地。
趙弘進一步指出,過去不少就業者選擇居住在北三縣,每天穿過通州去到CBD等北京城區工作,不僅路途耗費時間長,也推高了沿途交通流量,無形中加劇了北京的“大城市病”,“交通條件日益便捷,也為實現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功能銜接、成業對接提供了更好的支撐條件,因為更多北三縣居民可以就近選擇到城市副中心的運河商務區等區域工作,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副中心到北京城區的交通流量”。
實際上,為更好實現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產業銜接,河北省此前發布《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統籌指導北三縣與北京市通州區搞好銜接,推動“一區三縣”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互動,城市布局與產業發展融合共贏;推動北三縣與城市副中心通州區的協同發展,建立跨區域聯動機制。具體來說,相關部門將強化北三縣土地利用規劃管控,劃定交界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和新增建設用地,同時按照現代化城市發展理念,組織開展城市設計,從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建筑、街道和開放空間格局,防止城鎮“攤大餅”式擴張。
統一規劃穩步推進
近兩年,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相關規劃制定不斷提速,也有部分建設目標已經明確。去年9月底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就指出,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約155平方公里,外圍控制區即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里,進而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
而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設,推動廊坊北三縣與北京通州規劃整合,同時深化與京津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在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看來,城市副中心跟通州區和北三縣是核心與外圍、中心與腹地的一體化關系。“具體來說,在功能上,城市副中心跟通州區和北三縣將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通勤密集的區域功能綜合體;在形態上,城市副中心跟通州區和北三縣將是通過便捷交通聯系起來的多節點網絡型區域綜合體;在管理上,城市副中心跟通州區和北三縣,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楊開忠表示。
不過由于牽涉面較廣,目前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統一規劃推進工作仍然較為謹慎。對此,趙弘直言,編制統一規劃是一個摸清家底、協調利益的過程,由于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經濟發展落差較大,政策統一存在操作上的難度,例如要提高北三縣社會保險保障力度,就可能給當地財政造成較大壓力,“因而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具體統一規劃仍需反復權衡,尋求可行的折中方式”。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