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眼擎科技創始人兼CEO朱繼志受邀出席了億歐舉辦的“GIIS 2018·安防AI創新峰會”,并發表了題為《eyemore成像引擎芯片:突破安防AI復雜光線瓶頸》的主題演講。同時,在峰會上,眼擎科技被評為“2018中國安防AI創新企業30強”企業。
本次安防AI創新峰會由億歐公司主辦,集結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國內安防領域行業巨頭及曠視科技、云天勵飛、平安科技、漢王科技、眼擎科技等安防新銳代表與業內眾多投資大佬、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臉識別、視覺大數據在在傳統行業的升級應用及智慧城市等當前業內關注的熱門話題。
安防,是機器視覺應用的主戰場之一。一場由機器視覺引發的智慧安防風暴已經吹響全球,并在迅速蔓延中,將改變智慧安防格局。
近年來,機器視覺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相比人眼,當涉及準確和可靠的產品檢測時,使用復雜的自學視覺算法,機器視覺技術將擁有超越人類視覺的全面優勢。
而眼擎科技正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作為專注于研發成像引擎的原創高端數字芯片企業,眼擎科技致力于開發新一代超越人眼視覺能力的成像引擎,解決AI視覺在復雜光線下成像準確率低的核心痛點,為行業提供高品質的成像解決方案。今年1月份推出了全球首款復雜光線專用成像芯片eyemoreX42,并于上月又推出了自動駕駛視覺成像方案eyemoreDX120,使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動態范圍提升至120dB,超越了人眼的能力。
眼擎科技創始人兼CEO朱繼志在演講針對當前AI視覺的痛點做了深度分析,表示,現在AI的圖像識別率可以到98%、99%,但這都是實驗室的數據,一到現場,圖像源就變差了,從“賣家秀”變成了“買家秀”,經常識別不了,這是AI視覺目前的最大難點。
朱繼志認為,造成這一痛點的原因是“視覺現場兌現最大的問題,是光線復雜。”他說,從攝像頭到“眼睛”的進化,最關鍵的是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前的圖像都是給人看的,現在是給機器看了。而日系的數碼成像,在技術架構上,解決不了復雜光線問題。AI將會使機器成為一個新物種,這個新物種要進化,一定需要眼睛。
而眼擎科技推出的前端成像引擎方案采用了全新的技術架構,使AI機器視覺能力媲美甚至超越人眼,“解決AI視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基于此,在峰會上,眼擎科技與華為、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云天勵飛等安防領域的代表一道入選“2018中國安防AI創新企業30強”。
突破安防AI復雜光線瓶頸“解鎖”更多安防場景應用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和雪亮工程的建設,以及人工智能相關國家戰略政策的逐步深化,安防行業正向規模化、全面高清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市場體量將進一步激增,預計至2022年,安防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識別技術近年來發展很快,在公共安全領域,通過技術手段在嫌疑人出現在監控范圍后,第一時間精確識別并報警,已經是很容易的事。
然而,人工智能的識別技術雖然已經很成熟,但并非已經萬能,在不少實際的場景中,人工智能的識別技術還存在著盲區。
前不久,張學友演唱會現場抓捕逃犯的事件引發了業內廣泛的熱議。一方面,人臉識別技術在犯罪逃犯抓捕中的應用越來越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演唱會、酒吧、夜店、KTV、劇院、夜總會等場所是犯罪分子喜歡隱匿滋事的地方——他們獲得贓物贓款后需要在這樣的場所“花天酒地”,滿足私欲和虛榮。另外,這些這些場所由于人多光線復雜便于隱匿藏身。
普通相機拍攝的演唱會現場圖像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娛樂場所都會在入口設置安檢和閘機,而活動現場由于暗光環境為主,光線分布不均,燈光構成復雜,光比大等原因,傳統安防攝像頭無法拍攝到清晰的圖像,更無法做人臉識別,數據分析。
機場逆光條件下傳統相機拍攝的效果
由于采光更加自然、節能等原因,近年來興建的機場、高鐵站、汽車站、辦公樓宇等都傾向于采用大氣美麗的全透明玻璃+大落地窗場景。但這也給安防工作帶來了困難,由于逆光、背光問題,導致人像識別難以進行。
這種情況下,不從前端成像源上為算法提供高品質的圖像,算法識別率提升幅度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在特定情況下,這些場所也成了傳統攝像頭的安防禁區。
如今,這些禁區有望得到“解鎖”。
眼擎科技團隊基于一套自主研發的成像算法,讓影像采集終端即便在弱光、逆光、反光等環境條件下,也能通過算法優化,還原被拍攝圖像的品質,以及人和物的真實色彩,在復雜光線環境下依然可以高品質真彩還原成像。眼擎科技創始兼CEO朱繼志提到,他們的這套成像算法也是基于超大規模的計算能力硬件模塊加核心算法來實現的。
演唱會現場實拍:左圖為傳統攝像頭,右圖為eyemore相機
眼擎科技今年4月份針對逆光場景發布了超寬動態的DX120解決方案,這款達到120db寬動態的成像模組在逆光情況下表現非常出色。
生物特征識別、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安防行業愈加智能化發展,也對安防提出了更為高標準的要求。用朱繼志的話說,AI像一條鯰魚,給本已枯燥無趣的安防市場,帶來了第二春,逼迫安防攝像頭從“低級”向“高級”演進。但傳統的攝像頭在酒吧、KTV、演唱會現場、夜總會等新場景中,無法實現其安防的功能。究其原因,傳統的攝像頭成像技術無法適應現實中復雜光線的場景。而眼擎科技推出的AI視覺前端成像方案,無疑是突破這一瓶頸的一劑良藥,很好地解決了安防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