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中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等政策利好下,近年來,中俄白樺茸產業跨境合作與進出口貿易取得了長足進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西伯利亞白樺茸年增長率達30%以上。以我國白樺茸行業領軍企業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與俄羅斯最大的白樺茸企業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的戰略性合作為代表,中俄白樺茸產業合作已進入生產基地共建、技術聯合創新的深度融合新階段。
資本融合:從單一進口到生產基地共建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一種寄生于白樺樹活體的藥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緯40°~50°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日本北海道、中國黑龍江等高寒地帶。憑借得天獨厚的極寒氣候、森林資源和純天然的自然環境,俄羅斯西伯利亞出產的白樺茸被譽為世界最好,野生白樺茸資源的儲備量全球遙遙領先,俄羅斯也是世界上白樺茸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白樺茸產業化成熟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我國東北地區也有白樺茸,但野生資源少,原料有效成分含量低,白樺茸成品質量更是參差不齊,缺乏國際競爭力。經過深入調研,我們最終選擇赴俄投資白樺茸,不僅引進俄羅斯高質量白樺茸,還從源頭上把握白樺茸原料品質。”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在“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2015年,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達成戰略性合作,雙方共同投資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的伊爾庫茨克建設白樺茸技術研究中心和現代化生產基地,共同致力于高品質白樺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直接帶動當地300余人就業。其中,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掌握著當地50%的白樺茸原料基地,在白樺茸領域積累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俄白樺茸企業的合作,是中俄健康企業‘一帶一路’戰略下跨境合作的重要示范,通過資源整合,一方面提升中國白樺茸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主導權和競爭力,另一方面為俄羅斯白樺茸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開辟了渠道。”
據悉,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同時也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在中國區的唯一合作伙伴,是國內為數不多具備西伯利亞白樺茸進口經營資質的國內健康企業。區別于其他白樺茸產品,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原裝進口的西伯利亞白樺茸,同時具備俄羅斯國家登記證明、俄羅斯原產地證明、俄羅斯植物檢疫證明、中國海關貨物報關單、中國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等資質。
創新融合:突破白樺茸高效利用“瓶頸”
白樺茸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多糖體、 真菌多肽、樺褐孔菌素、樺褐孔菌醇、多種抗氧化三萜類化合物等超過215種有效成分,和桑黃、猴頭菇、靈芝等一起被譽為21世紀最具醫藥用和保健價值的珍稀真菌,健康價值極為豐富。然而,受制于傳統制法和使用方法,數百年來白樺茸應用水平粗放、低效,造成珍稀珍貴的白樺茸資源大量浪費。
“在俄羅斯當地,人們習慣將采集回來的白樺茸切成細塊,放進鍋里用開水煮著喝,然后倒掉大量白樺茸殘渣,如同中國沏茶喝茶。”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董事長巴沙介紹說。研究發現,白樺茸有效成分主要深藏在子實的細胞壁內,傳統白樺茸使用方法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極低,以白樺茸細塊狀袋泡茶為例,吸收率僅有10-30%。
中俄白樺茸企業的合作,不僅擴大了白樺茸的生產規模,還實現了現代化工藝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聯合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率先將超微破壁粉碎、超臨界低溫萃取、低溫真空干燥等現代化工藝用于白樺茸的精制。充分去除白樺茸子實中的粗纖維、灰分等無效雜質,產品超微粉末達到微納米級,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操作規程最大化保留白樺茸中的有效成分,沖泡時完全溶解于溫開水,即沖即飲,吸收率達到98%以上。在低溫生產環境下,能夠更加充分保持白樺茸有效成分的活性,確保白樺茸質量的穩定性和有效性,樹立了白樺茸健康應用的至高品質標準。
隨著中俄白樺茸生產基地的打造,2016年1月,中俄白樺茸企業在中國保健協會、北京移動互聯網健康服務協會以及俄羅斯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啟動實施“一帶一路,健康中國”西伯利亞白樺茸走進中國項目,通過學習交流、科學普及、人才培養、課題專項研究等一攬子行動,提升國內白樺茸研究與健康應用水平。目前,俄羅斯白樺茸日益受到國內健康產業界的認可和消費者的喜愛,市場一直供不應求,成為中俄健康產業合作的成功代表,來自俄羅斯的“寶貝”正在走進更多中國家庭。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